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為何“走心”的美術創作更容易被淘汰
當前,各種美術作品評獎和研究項目評審多如牛毛,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全國藝術科學規劃課題、省部級和院校級各類常規藝術研究課題和項目,以及各級各類美術作品展覽和設計大賽等等,各種名目的美術獎項不計其數,學術界貌似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
然而,這些評獎的申報程序和評審過程常常繁瑣而低效,評審理念和評審規則陳舊而僵化,評審的依據僅僅是那些量化的數據,只看所參加展覽的級別和發表期刊規格的高低,看入圍和獲獎的次數,看作品的外在形式的花樣和技巧的熟練程度,甚至看推薦專家的身份和知名度等等,幾乎把美術創作和研究本身的具體內容和客觀水準完全擱置一邊。在這種游戲規則下,真正由心而發的那些樸實無華的美術創作和腳踏實地的理論研究,往往在評審中被早早地出局。
面對這樣的評獎,美術創作者和研究者開始分化為兩類,一類人,把精力轉向對評審規則的細細鉆研,并籌劃應對策略,另一類人,執著地一心專注于個人的創作和研究。兩類人的科研評審結局自然完全相反。
對于第一類人而言,獎項是他們立足學術界的唯一依托,是證明其學術高度的主要標志。他們自愿細讀科研申報的繁瑣文件,遇到關鍵處逐一劃線、標注,而后按圖索驥,精心準備。其研究往往并非從自己的學科特長和專業優勢出發,而是走冷門,走偏門。盡管其研究專業性明顯欠缺,最后的評審結果卻常常符合評審要求,甚至全票通過,或入圍,或得獎,輕而易舉地實現了預期目標。他們參加美術展覽比賽同樣有招,深知要想容易入選,畫幅要選擇大的(在規定的范圍內盡可能選擇最大的尺寸),畫種要選擇小的(如:年畫、連環畫、漆畫、綜合材料、水彩等),對哪一類主題、技術套路、形式風格和畫面效果的入圍概率高、獲獎命中率大,都深有研究。他們不僅需花大力氣認真研究獲獎作品的“成功秘訣”,探究其中的技術“奧妙”,還需要為寄送作品和打通各級評審“關卡”煞費苦心。然而,如此用“心”良苦的美術創作,又怎么可能“走心”呢?畫面上那份充滿功利色彩的庸俗表情和缺乏個性的阿諛奉承的低俗氣質昭然若揭。
對于第二類人而言,他們把美術創作和研究看成是一種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像寫日記一樣,平實而真摯,每日堅持用畫筆記錄個人的真情實感和本真思考,或用文字梳理當代美術發生、發展的演變歷史,剖析當下美術現象的背后根源,并提出獨特的見解和主張,既不是為了等待展覽比賽的遴選,也不是為了接受項目“評委”的審判,無需討好、討巧、投機、走捷徑,只要“走心”即可。他們做學問執著而專注,既不會為了各色各樣的評比而改變研究方向,也不會因為沒有這些獎勵而失去了研究的動力,完全是一種自覺的職業行為;他們從事美術創作往往不愿趨附于時下某些“權威”展覽或時尚展覽中流行的語言樣式或風格樣板,而保持純真的創作心態,從而實現真正的自我表達。正是這種“隨心”的美術創作或研究,看似憨態拙樸,卻往往觸及學術探究的深層,直逼藝術本質的內核。然而這樣的美術作品和研究成果,卻往往無法正常納入評價機制的“游戲規則”,或因沒有入選高級別的美術展覽和刊登在“高層次”的學術期刊上,而被定級為低層次學術,給予低分,或因不曾參展和發表,而無法量分,作零分計,甚至因申報程序的繁瑣而主動放棄申報,或因申報資格的不完備而耽擱評審。潛心探索、默默修行的美術實踐者和理論家,在善于迎合制度游戲規則的投機者面前,慘遭逆淘汰。
美術科研評獎的目的,本該是為了激勵虔誠的藝術創作者和潛心研究的美術理論學者,從而營造積極健康的學術氛圍。但當前的美術科研評獎完全違背了這樣一個初衷,而逐漸扭曲為一種逆淘汰機制。
編輯:陳佳
關鍵詞:為何“走心” 美術創作 更容易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