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建污染源清單 用數據給治霾加力
生活里,我們都知道,有病不能亂投醫,得找準“病根”進行靶向治療。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在重污染天氣頻發的今天,也同樣適用嗎?怎么做到“精準溯源”呢?這四個字落實到現實,卻沒那么容易。誰都向往藍天,但是這天天天藍是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的。因此,我們需要精準溯源的技術,用這樣的技術找到經濟發展和藍天之間的“優化點”。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胡非:你準確的找到了來源,就是阻斷那個來源,就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就比大面積的不管不分青紅皂白全部都控制,那當然更好,減排那是最根本的,那樣你就傷了經濟,可能就這個影響了這個經濟社會的發展。
找到污染來源,就可以避免一座城市或一片區域在發生重污染天氣時,或者集中控制減排時段一刀切的實施全部減產、停產措施。因此,溯源技術提供數據,可以為決策者提供事前規劃。
溯源技術在整個計算過程中,因需要區域污染源清單作為基礎,所以目前很多科研機構拿不出更好的數據模型來推算污染來源,我國污染源清單在2007年做過一次普查,污染企業的排放量已經遠遠超過統計數據。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即將啟動。如果有了完善的基礎數據便可溯源。中國環科院大氣專家柴發合認為最主要是盡快建立準確的清單數據,正像人口普查一樣,污染源排放清單應放入當前治霾的首要任務中。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柴發合:按理來說,應該由國家來組織搞我們統一的這個排放源清單,但是現在呢我們推崇的是由下而上,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從底層,比如說從一個村一個鎮,一個企業,把污染的排放情況全部調查清楚。這個數據更能反映我們污染源實際情況。(央視記者 童盈)
編輯:梁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