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中國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達510萬 醫師僅2萬

2016年11月18日 15:58 | 來源: 人民網
分享到: 

按照《精神衛生法》第七十一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醫療機構、康復機構應當采取措施,加強對精神衛生工作人員的職業保護,提高精神衛生工作人員的待遇水平,并按照規定給予適當的津貼。

精神疾病不像軀體性疾病一樣,沒有化驗單,沒有檢查設備,精神檢查完全是依靠醫生個人技能去診斷。目前,普通掛號費只有5元,而醫生的問診時間至少需要15分鐘,有的病人要花半個小時以上。閆芳建議,精神科醫生的收入應適度提高,并形成動態調整機制。

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李占江說,改變精神病醫院生存難題,關鍵是形成合理的價格補償機制。精神科醫生的專業補貼不能縮水,一定要提高其“含金量”,這樣才能增加整個行業的吸引力。

病人渴望回歸社會

精神疾病的標簽一旦被貼上,就很難揭下,可能會伴隨終生。即使康復,患者也很難回歸社會

41歲的河北保定居民孟女士,18歲時患上精神分裂癥,發病時會產生幻聽。她在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住院已3年半,在此之前斷斷續續住過幾次,出院后藥物維持不久,病情反復發作。14年前她和丈夫離婚,也失去了對孩子的撫養權。自從住院之后,她再也沒有見過兒子。

孟女士住院期間病情已經緩解,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抵抗住雜音的干擾。她想出院照顧年邁的母親,也想給兒子看管小孩,覺得出院后能夠獨立生活和工作?!翱杉依锶瞬辉敢鈦斫游?,哥哥姐姐怕我出院后沒人照顧再犯病。”

精神病人如何回歸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精神疾病的標簽一旦被貼上,就很難揭下,可能會伴隨終生,患者即使康復了,也得不到社會的包容和認可。閆芳說,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犯罪率和正常人相比差不多。一些媒體報道后,精神疾病暴力犯罪比例被放大。我國精神疾病患者多是家庭管理,患者處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不利于回歸社會。栗克清認為,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應該在精神病院,而康復工作應該在社區里,回歸社會需要更多社會組織參與。

深圳市康寧醫院院長劉鐵榜認為,來自社會的歧視和排斥是精神病患者回歸社會面臨的最大障礙,自卑、膽怯的心理陰影始終伴隨著他們。營造平等、寬松的環境,是精神病患者融入社會的一劑“良藥”。

深圳“蒲公英會所”是一家精神康復機構?;颊卟辉偈潜恢委煹膶ο?,而是具有高度自主權的會員,會員有平等參與會所活動的權利。小慧是“蒲公英會所”的會員,現在一家外貿公司做業務員,主要負責將公司產品傳到網上。她說,會員之間都是平等的,平時一起參與會所組織的娛樂活動,讓她交到朋友,學會與人溝通,不再那么孤僻了。

王國強認為,應大力推廣“社會化、綜合性、開放式”的精神障礙和精神殘疾康復工作模式,建立完善醫療康復和社區康復相銜接的服務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提供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促進精神障礙患者回歸社會。

編輯:梁霄

< 0 1 0 2 0 3

更多 時事新聞

更多 閱讀推薦

更多 延伸閱讀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香蕉中文日韩v日本 | 亚洲日韩在线精品视频第二页 | 午夜福利在线视频性色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精品 | 日本欧美成综合视频 | 日韩精品中文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