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滋生
何力也沒想到,因懷疑感染艾滋病而產生的恐懼會周而復始地折磨自己。
從事建筑工程的何力,因為工作事務,免不了應酬。“關系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一起尋歡作樂就是關系的認可,我陪你一起去玩,找性工作者,我找了,你沒找,肯定覺得你不信任我。”
2013年底,他和生意伙伴去KTV尋求夜生活,在醉酒的情況下,他第一次和KTV里面的性工作者發生了關系。
一次醉酒后的尋歡,卻讓何力在清醒以后變得焦慮。“我會不會得艾滋病”的疑問涌向心頭,何力如今已難以說清這種恐懼的誘因,就是想當然地“鉆到了牛角尖里面”,認定這個性工作者有病,會傳染艾滋。
于是,他“瘋狂”地去了解艾滋病的相關知識,注冊隱藏了身份的賬號,從網絡貼吧,論壇,到恐艾群體的qq群,把自己的行為與癥狀通過文字描述出來,尋求“專業”人員給予解答。
當時,有從事艾滋病知識普及的專業志愿者告訴他,女性傳染男性的可能性本身就不大,而且根據他的描述,缺乏保護措施的性行為僅持續了很短時間,可以不考慮感染艾滋的可能性。
不過,網絡信息五花八門,并沒有消除何力的擔憂。
在志愿者的建議下,何力選擇用檢測結果說服自己。在6周窗口期過后,何力既恐懼又迫不及待地去醫院檢測,不過,醫院提供的一紙標注為陰性的化驗單仍然沒有消除他的恐懼。
7周、8周一直到12周,何力每周去檢測一次,而且為了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他刻意選擇了不同的醫院,“好一點的醫院基本上都去檢測了一次,包括婦幼的孕前檢測都去了”。
醫院的檢測結果沒能說服何力。12周檢測完了,何力覺得還有癥狀,他又跑到當地的疾控中心去檢測,同樣還是陰性的結果,何力的情緒才稍微緩和一些。
恐懼反反復復,持續了半年時間。何力終于開始“相信”沒有感染艾滋病。
在“恐艾”這個群體中,如果戰勝了心魔有個名詞叫“脫恐”,即相信自己沒有感染艾滋病,從恐懼中走了出來。
何力似乎脫恐了。
編輯:梁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