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男同防艾直播背后 從“等死”到“自救”

2016年12月01日 10:26 |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 對話

“同性戀”≠“艾滋病”

近年來,男同群體被稱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男同被污名化,和艾滋病畫上了等號,男同社交軟件也被指加速了艾滋病的傳播,這讓很多男同和防艾志愿者難以接受。就此,新京報記者對話了目前國內用戶數最多的男同社交軟件Blued創始人耿樂。

談去污名化

新京報:有一種聲音稱,互聯網社交APP加速了艾滋病傳播。你怎么看?

耿樂:這是一種想當然的錯誤認識,沒有任何依據和數據支持。艾滋病傳播源于無保護措施的高危性行為和人們性安全意識的薄弱。前段時間我參加一個很多權威機構參與的艾滋病防治研討會,現場國家疾控中心的專家就用統計數據對這一說法予以了明確駁斥,任何一個技術的進步都是雙刃劍,我們要擁抱互聯網、善用互聯網。

新京報:2015年,艾滋病病毒的同性性傳播占比達到27.6%,北京2015年新增人數中有82.32%系通過男男同性傳播,該怎么看這些數據?

耿樂:首先,艾滋病是一種疾病,威脅全人類,男男人群雖然是目前我國艾滋感染增長較快的一個群體,但也是受害者。對這一人群和類似數據要以全面的觀點看待,正視和重視。同時要關注中國性少數群體的生存狀態,不能僅以疾病的角度去關注他們;其次,艾滋病仍主要在異性戀人群中傳播;再者,男男人群感染人數增長也與檢測基數的擴大有很大關系。

新京報:一些時候,男同群體被稱為艾滋病高危感染人群,甚至被直接和艾滋病畫上等號。

耿樂:和各種媒體的片面報道、偏見信息傳播有關,基本上只在艾滋病有關的語境中才出現同性戀,這是一個可怕的標簽。說白了,就是沒有科學、全面、正確知識的傳播,什么是艾滋病、什么是同性戀,都沒有搞清楚。

新京報:有哪些常識需要被厘清?

耿樂:同性戀≠艾滋病、同性戀≠同性性行為、高危性行為≠同性性行為、艾滋病毒攜帶者和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同性戀不是疾病,不需要被扭轉;高危性行為、性安全意識的薄弱、性知識的缺乏才是艾滋病傳播的風險所在,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

編輯:梁霄

關鍵詞:艾滋病 感染 防艾 檢測 社交 青島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一级精品在线高清 | 五月天Av中文在线 | 亚洲七久久之色九 |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午夜福利视频欧美日韩一区 | 亚洲国产无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