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福建省政協協力為農科院所找準脫困之道
“今年我們拿到100多萬元科研經費,通過項目實施,選育水稻、西瓜、黑木耳等農業新品種6個,新增推廣種植面積50多萬畝。這些新品種有的已經走上了福建百姓的餐桌。”南平市農業科技研究所所長江文清說,“省政協去年的重點提案調研非常好,成果轉化非常及時,見效非常快。”
今年初,省政府為落實省政協重點提案《激發設區市農科所活力 推動我省農業科學發展》的辦理成果,協調1000萬元資金,用于支持省內設區市農科院所的科研和推廣工作。目前這些資金全部落實到位,并且已經見到成效。
困頓的基層農科院所
長期以來,無論是病蟲害治理,還是農作物品種改良,廣袤田野每天上演的現代農業故事中,農業科技都是主角。目前,中國現代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愈發增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其中農科院所和農業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沒。
福建省內8家設區市農科院所,主要承擔著區域特色優勢農業科技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科技興農與培訓、科普教育等工作,開展農作物良種選育、應用技術研究,農業新成果、新技術引進與開發應用研究,承擔國家、省級農業科技項目研發與推廣應用,提供農業科技信息咨詢和技術服務等,促進了區域乃至全國的農業生產發展、農民增產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他們是豐富百姓餐桌的功臣和推手。然而,曾幾何時,他們卻因種種原因而舉步維艱。
安溪縣湖頭鎮果林專業戶李先生曾向媒體訴苦,說他栽培的一片龍眼樹只開花不結果,卻找不到專家咨詢。農技員奇缺和農技服務不到位,已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大難題。
“周六、周日加班不能領加班費,不加班又要誤農時;因擔心犯錯誤,服務農業企業時不敢拿報酬……農業科研單位目前按行政事業單位來管理,不利于創新和服務。”管理和機制上的困擾,令農科院所領導和科研人員頭疼。
“由于經費困難,我們每年到海南搞水稻加代育種只能坐大巴,兩天一夜才能到,既耽誤時間又辛苦。沒錢聘請勞力,專家只能頂著烈日在田間勞作。”寧德市農科所所長陳若平的話,道出了大多數農科院所和科研人員的窘境。
一方面是農民生產需求得不到技術支持,一方面是基層農業科技人員沒錢搞科研、推廣和服務。農民愁,科研單位和農科人員亦愁。
基層農科所有限的撥款只能勉強維持機構日常運行,科研工作開展難。農業科技人員收入低,工作生活條件艱苦,科研單位激勵政策沒落實到地市等等共性問題,導致農科院所實驗設備陳舊落后、科研隊伍青黃不接、人才流失嚴重等一系列現實,積重難返。
怎樣讓基層農科院所盡快擺脫困境,發揮應有的作用?省政協委員鄭民生牽頭,帶領省政協寧德市委員小組提交了《激發設區市農科所活力 推動我省農業科學發展》提案。由于該提案在全省設區市具有普遍意義,2015年省政協將該提案作為重點提案來辦理。
編輯:薛鑫
關鍵詞:政協 農科院 重點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