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中國城市價值調查:運營商可以讓土地變得很值錢
面對樓市之變局,近年來,不止一家房地產企業在轉型。有的中小型房企直接不玩房地產了,轉到醫療健康等處在風口的領域;行業中的大型房企,也在剝離身上“開發商”的標簽,開始往城市運營商的角色轉換。
無論是類似綠地這樣的“地鐵+物業”開發模式,還是像萬科、萬達所做的存量資產投資、開發、管理,又或者是類似碧桂園物業所做的住宅小區運營管理,他們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模式,詮釋城市運營商這個大生意。
那么,城市運營商這個行業的市場容量有多大?在這些細分領域,眼下哪些業務更有利潤?哪些業務增長空間更大?進入這些細分領域,所需要具備的資源和條件又有哪些?哪些房企可以做城市運營的全業務開拓?本期房產周刊,以“運營商讓城市更美好”為主題,帶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未來不再是一家地產公司。”近年來,喊出這句“口號”的不止一家房地產企業。萬科、萬達、華夏幸福、恒大……紛紛在剝離自身的“房地產標簽”,雖然他們依然年年都被排在房地產行業榜單的前幾位。在“去地產”的同時,他們大多數也都很樂意被稱為“城市運營商”抑或“城市綜合服務商”。
到底有多少房企“化身”成了城市運營商?城市運營的市場容量到底有多大?在該領進行了多年研究的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教授王守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于統計口徑等原因,很難得出一個準確數據。可以確定的是,這個數字在逐年遞增,因為城市運營的容量與中國城鎮化率的增長空間成正比。
有研究表明,當一國城市化率處于30%~70%,便進入城市發展起飛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6.1%。這將給城市運營帶來非常可觀的想象空間。
這也是“城市運營商”變得炙手可熱的原因。就房地產企業的處境而言,選擇“城市運營商”也是企業在轉型大潮中,不得不快速抉擇的一個“上岸點”。然而相比此前的地產開發,城市運營顯然是一個門檻更高的選項。
編輯:梁霄
關鍵詞:城市 運營 企業 房地產 標簽 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