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淺談“失信被執行人”制度中的“被失信”
2015年,伴隨著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的嚴峻形勢,中國民營企業經濟哀鴻一片,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寒冷的一年。然而,對于即將結束的2016年,中國民營企業經濟,無疑是初冬伊始,小雪始降,冬至正行,霜寒殿后,隆冬將至。不僅傳統行業,而且新興行業也都切實感受到經濟寒冬的激烈加劇。
即使如此,中國經濟還未完成出清,經濟走勢仍在觸底。股市幾經遭受血洗,銀行暴增不良貸款率,民間高利借貸亦是地震頻發,企業倒閉跑路之聲不斷在蔓延。由于中國民營企業固有的“歷史原罪”、“后天不足”,他們正在遭受殘酷清洗,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賺錢與虧錢的問題,而是深層次企業存在價值與意義的喪失。尤其在傳統行業,有很多優秀民營企業依然在堅守,依然行走在倒閉的危險邊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在惡劣的經濟環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洪流中湮滅。
然而,幸存民營企業最可怕的噩夢并不是這些,而是另一個衍生危機,一個阻礙民營企業重獲新生,一個迫使民營企業“一黑到底”,一個被大環境大勢所強加的巨大危機——信用危機!
在2009年,民營企業老板紛紛響應國家“政策導向”,在各銀行紛紛跪求企業老板貸款的大好形勢下,在各地政府極具誘惑的招商政策感召下,開始大規模的借貸投資擴建廠房、設備,或新購地新建廠房、設備、成立新公司,全國各地新辦企業,設企業總部,尤其是傳統制造業,大量購置生產設備、擴充固定資產,投資“品牌”、“市場占有”、搞研發、搞中國制造、搞設備更新、搞技術創新、潛心工匠。在民營企業大規模借貸的時候,也迎來了影子銀行、高利貸行業的“春天”。殊不知,“天有不測風云”,2014年開始,尤其是2015年,銀行大勢加大力度,對貸款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限貸、收貸、抽貸、壓貸措施,一下子眾多中小民營企業紛紛中槍倒地,企業資金鏈斷裂,信用危機的種子由此深埋,只待經濟發展拐點出現,并于一朝,破土而出,但何非易事。
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僅溫州與杭州兩地因為企業失信而上“黑名單”的企業數量暴增40多萬,鄭州暴增26萬多,比此前十多年失信企業的累計數量還多很多倍,就全國范圍來講,從2015年到2016年新增的失信“黑名單”企業已逾三千萬之具,由此卷入企業主、股東及連帶責任人錄入失信“黑名單”應該超過一億人以上。這其中包括“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的”,的確“沒有能力履行的”兩種,但無能如何,都會無一例外地被以“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的”一律錄入失信“黑名單”。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很多優秀民營企業也慘遭貸款銀行抽貸、限貸、壓貸,最直接的后果是——企業資金鏈斷裂。隨著資金鏈斷裂引起的“雪崩”,企業之間也出現信用危機,一律“先款后貨”。企業為了生存,將僅有的資金投入企業運營,勉強支持,根本再無資金支付到期貸款。于是,債主逼債,企業無力償還;進而各類經濟官司接踵而至,企業無不敗訴。敗訴企業成為“被執行人”,而債權人往往以“企業有能力償還卻拒不執行”為由請要求法院將企業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由此,很多企業被迫上了“黑名單”,企業被迫“失信”。
在近一、兩年被上“黑名單”的很多企業都屬于“被失信”,具體含義有如下兩層:
第一層:企業被迫對債權人失信,被迫成為“被執行人”
由于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各大銀行控制信貸風險,特別是非固定資產貸款和純信用貸款,以及企業以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作抵押物貸款的企業,當然有固定資產作抵押物貸款的企業均遭到銀行嚴重抽貸、限貸、壓貸;加之上下游企業的業務拖累,企業發生嚴重資金鏈斷裂,進而導致銷售下滑,收益銳減,無力支付到期貸款,債權人紛紛訴諸法律程序,企業敗訴之后被迫成為“被執行人”。這是企業對債權人的“被失信”。
第二層:企業被迫對法律失信,“被執行人”被迫成為“失信被執行人”
根據2013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規定:被執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編輯:韓靜
關鍵詞:企業 民營企業 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