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吳雨初:獨一無二的牦牛博物館
藏族人民的精神家園
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的場所。“博物館”在最早的拉丁文中含有“智慧之神寓所”之意。近年來,我國的博物館事業快速發展,各地的國有和民間博物館方興未艾。除了綜合性博物館外,也出現了一些專題博物館。走進博物館,成為更多民眾的文化選擇。
在牦牛博物館最初的設想和籌建過程中,有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什么要建牦牛博物館?我認為,牦牛的被馴化、被畜養、被役使、被廣泛利用,以及被產業化、被精神化、被藝術化是人類文明進程宏偉篇章中的獨特傳奇,這是一個極好的博物館題材。牦牛博物館是一個以牦牛為載體、表現牦牛與藏族關系、展示牦牛馱載的高原文化的專題博物館。在很多人對牦牛博物館還持懷疑態度時,最早理解牦牛博物館的卻是高原牧民。他們并不知道什么叫“博物館”,藏文中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這個詞。我們給牧民介紹,這是一個“亞頗章”,意思是“牦牛宮殿”,他們馬上就理解了。
藏北申扎縣的牧民日諾、比如縣的牧民才朋對我說,牦牛跟著我們幾千年,我們養了一輩子牦牛,現在要為牦牛蓋一座宮殿,我們支持!日諾給我們講述了多年前為了防止雪盲,用牦牛絨編成眼罩的故事,他根據記憶,現場給我們做了一個牦牛絨眼罩。日諾全家人還一起捻線、編織、縫制了一頂牦牛毛帳篷,坐了三天車來到拉薩,將帳篷捐贈給我們。才朋開著汽車,裝了一車與牦牛相關的生產工具捐贈給我們。
在我們看來,博物館不應當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應當是本地區人民的精神家園。在這個星球上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類才是自覺的歷史動物,只有人類才會有意識地尊重自己的文化記憶,只有人類才會努力從歷史的方位中來理解自己。
按照我們的設想,牦牛博物館里應當有三頭牦牛:第一頭是“自然與科學的牦牛”,就是從自然與科學的角度,來認識牦牛的起源與遷徙、馴化與畜養、分布與特征等;第二頭是“歷史與人文的牦牛”,從牦牛與藏族的關系、牦牛在高原的經濟、社會、政治、宗教歷史中的作用來展示;第三頭是“精神和藝術的牦牛”,展示作為視覺藝術和造型藝術的牦牛。
有人問牦牛博物館能展示什么物件?鎮館之寶又是什么?博物館不是古董店,也不是鑒寶所,從反映人類歷史生活和文明進程的意義來說,所有藏品同樣都是有價值的物證,所不同的是其稀缺程度和由此造成的市場價格。在西藏牦牛博物館里有一堵專門請牧民壘砌的牛糞墻。可能在全世界的博物館也沒有把牛糞作為展品的。但牛糞作為牦牛產區歷史上最重要的燃料,曾經溫暖了世代牧人的生活,這不就是歷史生活的物證嗎?
在籌建牦牛博物館的過程中,我們在牦牛產區進行了近3萬公里的田野調查,也征集到一些非常稀缺的藏品。這些稀缺的藏品并不僅僅因為它們的價格有多么昂貴,而是因為它們真切地印證了牦牛與藏族的關系,是牦牛文化的象征,它們本身包含了遙遠而豐富的歷史信息。
在展品中,有幾件牦牛皮毛制作的裝瓷碗的碗套碗盒,年代并不久遠,大約只有一二百年。一二百年前,西藏的交通運輸極其不便、商品經濟極不發達,景德鎮生產的瓷碗要越過萬水千山才能到達青藏高原,到達牧民的手中非常珍貴。當時,為了保護這個瓷碗,人們就用牦牛皮制作碗套,用牦牛毛編織碗盒,把瓷碗裝在里面。這樣一來,無論是外出放牧,還是旅行朝佛,都能保證瓷碗不會破碎。今天的西藏,交通、商業都非常發達了,拉薩的市場上可以隨處買到價廉物美的瓷碗,反而這些牦牛皮、牦牛毛制作的碗套碗盒倒成了稀罕之物。
一位藏族詩人曾經寫道:“雅魯藏布江上的牛皮船,曾經是一個民族動蕩的房間。”有一次,我們到拉薩郊區的俊巴村調查,看到那里的牛皮船。船一般是用四張牦牛皮縫制成的,是在沒有橋梁的年代渡過江河的工具。最具喜劇色彩的是,二十多年前,縣里給這個村分配了第一臺拖拉機,因為沒有橋梁,這臺拖拉機居然是用牛皮船裝載,渡過雅魯藏布江運到村里來的。現代化到來的過程是多么有趣啊。博物館的使命就是要記錄這個歷史過程,而不僅是展示寶物。
我們為西藏社會發展而歡欣鼓舞,但需要保存以往歷史生活的記憶,從而回答那個古老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往哪里去?
博物館是公共性、共享性的文化機構。國外有一套資助博物館的辦法,我們國家也在探索試行,也會越來越完善。博物館的建設和運行是需要資金的,但博物館本身是公益性、社會性的,博物館不是交易所。即使是私立博物館,也不能成為販賣地。西藏牦牛博物館現有的藏品中,大約有50%是當地人民無償捐贈的,這在中國的國有博物館也可能是絕無僅有的。
當我們看到來自牧區的百姓、來自鄉村的干部,有的是一家四代人,甚至還有一位近百歲老奶奶坐著輪椅,來參觀牦牛博物館時,我們感到欣慰。因為能夠成為當地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一座博物館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在牦牛博物館的籌建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了“牦牛精神”:憨厚、忠誠、悲憫、堅韌、勇悍、盡命。
吳雨初 1954年生于江西,1976年江西師范大學畢業后進藏工作,長期在縣、地、自治區工作。1992年調回北京,曾任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2011年重返西藏,現任西藏牦牛博物館館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中國百名優秀出版企業家。著有《藏北十二年》《最牦牛》等。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吳雨初 牦牛博物館 牦牛 牦牛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