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銀發收割機”的花樣騙術:老年人比魚肉還容易宰割
維權艱難
2016年4月,74歲的濟南老人李金玉向威海一家公司認繳了100萬元眾籌資金,時隔半年,美滋滋地去領連本帶利的120萬元,卻發現關系“特別好”、叫她“媽媽”的那個人消失了。
她的合同里“巧妙”寫著:甲方公司委托乙方個人經營,委托費用100萬元。匯款記錄則顯示,李金玉將100萬元匯給了一個陌生的女人。盡管她堅稱對方是威海那家公司的員工,可從法律上講,匯款給這家公司的事,已很難坐實。
“我都一個月沒睡著覺了,”她額頭冒汗,聲音打顫詢問律師“不要利息也行,能收回來嗎”。
沉默了許久,王新亮委婉地告訴她,官司會幫她打,但勝算不大。
“免費公開課不要聽,免費小便宜不要占,遇事多與人商量。”王新亮常向老人講這三句口訣。
他的老年人防詐騙維權服務中心,重點工作是走進社區,向老人普及防詐騙知識。因為維權成功率太低,他希望預防為主,從源頭擠壓騙子的生存空間。
這一判斷也與北京市老齡辦一項最新的調查結果吻合:75%的老人在被騙維權時都會遭遇立案難、界定難、挽回損失難的問題。
陜西省公安廳公布的數據顯示,陜西電信詐騙受害者中老年人占比一度超過70%。
“詐騙老年人,一定會許諾高利潤讓他們喪失理智。”濟南市歷下區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胡延年稱,集資詐騙往往承諾25%以上的年息。
按照胡延年的說法,濟南市歷下區一度有1700多家金融擔保理財機構,其中“幾十上百家”涉嫌金融犯罪,詐騙老人錢財得手。
他坦言,有公司申請執照時合法合規,拿到資質后開展違法犯罪活動,執照反成騙人招牌。
“打擦邊球、鉆空子。”王新亮說,很多保健品虛假宣傳,只用嘴說,不印材料,不輕易留下證據。
歷下區龍洞派出所副所長于秉強稱,嚴格來講,保健品虛假宣傳等問題歸屬工商部門管理,只有引發中毒或治安事件,派出所才能介入。至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問題,則一般要達到一定金額和一定人數才能立案。
于秉強2014年接手過一起涉及百余人、一千多萬元的集資詐騙案,到現在還沒結案。目前,已有受騙老人去世。
2016年12月13日上午,龍洞派出所牽頭,聯合工商所、食藥所,對轄區內一家涉嫌違法售賣“電場治療儀”的生活館進行了突擊檢查。
該門店的兩項關鍵證照都被查出問題:營業執照上的經營地址和經營者名字冒用了隔壁超市;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則是其他地區某公司證件的一張復印件。
那次檢查后,食藥所的工作人員將店內的電場治療儀就地封存;工商所的帶隊人則說“快到12點了,食堂要沒飯了,趕緊回去吃飯”。
食藥所的負責人質疑,工商所應該對不合法的營業執照也給予處罰。
工商所的領導卻笑著打了個太極:“營業執照合不合法,您說了算就行。”
最終,這家店只需去食藥所補充備案,就可以正大光明地銷售那臺售價19800元,號稱能“根據電位能量場與生物體之間的關系,調節人體酸堿平衡、改善自律神經、治療疾病”的神奇機器。
“媽的,皇上不急太監急。”檢查結束,帶了一車民警的副所長江永峰罵了一句。
編輯:梁霄
關鍵詞:老人 詐騙 保健品 功效 拆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