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劉文偉:捧起“老字號”招牌
“掌門人”的理智
因為在“老字號”企業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2016年9月,劉文偉作為全國政協“中華老字號品牌質量提升情況”委員視察團中的一員,到湖南、浙江,深入走訪了十幾家老字號企業。視察中,他表現出的理智,最讓人印象深刻。
期間座談會上,在大家對老字號發展規劃的探討愈發深入,也存在意見分歧的時候,劉文偉有感而發,“很多人說老字號要做大,我反而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做得更長久。”他建議建立老字號企業退出機制,確實舉步維艱的老字號,也不要勉強其非要背著民族品牌的包袱實現更大的發展不可……
作為一家中藥老字號企業的“掌門人”,作為一個曾經爭強必勝的企業管理者,現今的劉文偉似乎已超脫于一個企業管理者對于做大做強的執念,表現出不同尋常的理智。在他看來,這些理智,有一部分也正是來自于那些在企業發展研判和管理中“非走不可的彎路”——
作為燙傷膏為人所知的京萬紅軟膏,在瘡瘍領域其實也有著良好療效。劉文偉一度想,如果它在治療糖尿病足上有顯著療效和特有優勢,就可以力證中華醫藥治療世界難癥的獨到之處,這將是開啟京萬紅軟膏功能拓展新路的鑰匙。
于是,為進一步研究軟膏在糖尿病足領域的治療作用,劉文偉積極組建糖足研究專項工作組,組織相關專家探討、參加專業會議,組織項目研究……從2012年起,各項研究進展順利。
順利的背后,也是困惑。因為我們缺乏經驗,京萬紅藥業沒有把費用集中在結合典型病例的基礎研究上,致使這種分散的研究雖然證明了京萬紅軟膏在治療糖尿病足上的有效性,卻不能申報任何有關功能拓展的事項,也不能在醫院進行有效的臨床推廣和應用。
談到此,劉文偉不無遺憾,“畢竟花了不少錢,但沒有達到預期,不是藥不好,而是我們的方案設計有問題,走了很多彎路……這個事情不怪具體操作人,還是我沒有把握好,因為太心急了,磨刀磨得不好,光惦記著砍柴了。”
說起對企業管理決策中的反思,劉文偉很是坦蕩。
也正是因為在“做加法”中的失誤,讓他在面對一家老字號企業的發展時,有了更多的理智和審慎。
“如今我們更多是要做減法,專注所長。”在劉文偉看來,中藥老字號企業,因為具備了良好中醫藥文化的先天基因,后天更要懂得“養生”。追求長壽,才能把老字號中承載的文化內核完整交付下一個百年。
“小,并不意味著不如人;小,也并不意味落后。大和小都是一種發展路徑,都應該被理解鼓勵和支持。”
希望“中藥走出去”
在對京萬紅藥業的管理上,劉文偉定位是“基業長青”。長青的前提,正是傳承———重續京萬紅藥業的中藥文脈,并通過不懈的努力將之發揚光大。往前回溯,劉文偉“將中藥發揚光大”的想法也已成形頗久。
2008年6月14日,英國廣播公司網站有一題為《撫平中國地震的創傷》的文章,講述了當英國整形外科醫生瓦西姆·賽義德遇到一個在地震中失去一條腿的小姑娘,殘肢涂了棕色中國草藥的復合制劑,傷口已經12天,但沒有出現感染跡象。而且,換藥時小姑娘坐在床上看書,并不痛苦。這與他在巴基斯坦震后看到的情況完全不同:在那兒救治時,很多孩子要承受劇痛由醫護人員取下繃帶。這種藥膏,正是京萬紅軟膏。
欣慰之余,劉文偉也看到了外國人是如何面對這個療效的,當時他想,外用藥可能就是中藥國際化的一個突破口。
因為中成藥多為復方,很難像西藥那樣解釋清楚每一種物質在治病中起到的具體作用,再加上歐美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等原因,我國中藥國際化之路一直困難重重。
借鑒針灸這一中醫國際化的有效方式,劉文偉認為,破解中藥“沒有突出優勢”的難題,應該利用中藥外用藥的獨特療效,使中藥外用藥成為我國中藥國際化的突破口。
2012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后,這一想法也成為劉文偉在政協平臺上建言的重點。《關于支持中藥外用藥率先“走出去”、主推中藥國際化進程的提案》、《以中藥外用藥為引領,加快中藥國際化步伐的提案》……一系列提案,也成為他在政協平臺上持續多年的“中國夢”式鼓與呼。
其他圍繞中藥的提案,還涉及中醫博物館設立、規范中藥材和中藥飲片市場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其實追根溯源,就是想要從各方面推動我們中藥行業能有序發展。”
這種堅持,在劉文偉看來,不僅僅是因為身在這個行業,還有幾十年來不斷加深的對中醫藥的感情,“中醫藥文化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中國獨有的世界觀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中,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將發揮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殘疾人養老、失獨家庭養老也是他關心關注的話題,這些話題來自身邊的朋友,也來自他個人和企業參與的各種慈善活動,“全國政協是一個更寬闊的平臺,我應該在這個更高更大的平臺上反映我看到和感受到的困難與困惑,這是我作為政協委員的意義。”
不過,因為2016年的視察調研,劉文偉也覺得,“是時候總結一下老字號藥企管理經驗,提出一些針對性建議了。”所以關于2017年全國兩會提案,劉文偉也已早早打好了腹稿……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劉文偉 老字號 招牌 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