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鉅惠民生 鉅惠民生
兩辦: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
12.融入生產生活。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價值,提煉精選一批凸顯文化特色的經典性元素和標志性符號,納入城鎮化建設、城市規劃設計,合理應用于城市雕塑、廣場園林等公共空間,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挖掘整理傳統建筑文化,鼓勵建筑設計繼承創新,推進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延續城市文脈。加強“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發掘和保護一批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鎮和村莊。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涵養企業精神,培育現代企業文化。實施中華老字號保護發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濃、品牌信譽高、有市場競爭力的中華老字號做精做強。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加強對傳統歷法、節氣、生肖和飲食、醫藥等的研究闡釋、活態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價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實施中華節慶禮儀服裝服飾計劃,設計制作展現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裝服飾。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規劃設計推出一批專題研學旅游線路,引導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華文化。推動休閑生活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培育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傳統休閑文化。發展傳統體育,搶救瀕危傳統體育項目,把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全民健身工程。
13.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綜合運用報紙、書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站等各類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宣傳、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實施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工程。充分發揮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群藝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編纂出版系列文化經典。加強革命文物工作,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做好革命遺址、遺跡、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和利用。推動紅色旅游持續健康發展。深入開展“愛我中華”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重大歷史事件和中華歷史名人紀念活動、國家公祭儀式、烈士紀念日,充分利用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遺跡等,展示愛國主義深刻內涵,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加強國民禮儀教育。加大對國家重要禮儀的普及教育與宣傳力度,在國家重大節慶活動中體現儀式感、莊重感、榮譽感,彰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樹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傳統習俗、符合現代文明要求的社會禮儀、服裝服飾、文明用語規范,建立健全各類公共場所和網絡公共空間的禮儀、禮節、禮貌規范,推動形成良好的言行舉止和禮讓寬容的社會風尚。把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念體現在社會規范中,與制定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相結合。弘揚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誠信文化等,開展節儉養德全民行動和學雷鋒志愿服務。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挖掘和整理家訓、家書文化,用優良的家風家教培育青少年。挖掘和保護鄉土文化資源,建設新鄉賢文化,培育和扶持鄉村文化骨干,提升鄉土文化內涵,形成良性鄉村文化生態,讓子孫后代記得住鄉愁。加強港澳臺中華文化普及和交流,積極舉辦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青少年夏令營、冬令營以及誦讀和書寫中華經典等交流活動,鼓勵港澳臺藝術家參與國家在海外舉辦的感知中國、中國文化年(節)、歡樂春節等品牌活動,增強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編輯:梁霄
關鍵詞:實施 中華 優秀 傳統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