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抓海絲核心區的歷史機遇,加快閩企“走出去”的步伐,讓福建與世界全方位聯通,成為委員們在福建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熱議的話題。
將對外開放水平向縱深處推進,基礎設施和基礎服務的互聯互通至關重要。委員們認為,應加快整合港口資源,推進港口轉型升級;不斷完善與東盟國家市場對接的港口物流服務體系和外貿發展促進體系,提升出口退稅、口岸通關等方面的服務水平。
“要加大對公共碼頭、公共管廊、航道、海上救生等基礎設施投入。”王正偉委員指出,港口具體建設管理事項必須與政府加強溝通協調,簡化辦事手續,優化港口經濟發展環境。
“可在福建省將廈門港與漳州港整合管理的基礎上,把全省港口整合成一個港口,或者整合成南北兩個港口。”黃培強委員作出了合理構想。
何萍萍、李木理委員達成共識,提倡拓寬對外交通航線,把福建打造成面向東南亞的物流中心,實現港口與產業,港口與城市融合互動發展。
互聯互通,人文聯通是企業“走出去”的“潤滑劑”。福建作為僑務大省,如何“引智引資引才”?打好“僑”牌至關重要。
“在海外設立不同行業的境外產業聯盟機構,為省內中小企業‘走出去’提供更精準的指導。”蔡金星委員認為,要將海外華僑華人的資源轉化為企業“外聯內引”的孵化器。
賈益民委員更進一步指出,出臺政策吸引海外僑胞回國投資興業,通過僑胞新一輪投資促進民營企業轉型升級。
“要創新華僑華人工作機制,做好僑胞僑屬服務工作。”徐平東委員認為深化與新生代的聯誼聯絡十分必要。
保障對外互聯互通的活力,培養精通相關外語、熟悉國際規則、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迫在眉睫。
釋向愿委員建言,應加大力度注重涉外相關事務包括旅游、文化、貿易、港口等人才的培養,提供智力資源。
“福建高等院校要設立高層次國際化人才計劃,加快為福建中資企業培養出一批知閩友閩、學有所成的國際化人才。”張蘭委員若有所思。
福建傳統產業一方面要加快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要鼓勵企業通過海絲機遇加快產能轉移,委員們紛紛支招護航閩企“走出去”。
“應搭建‘海絲投資貿易前進平臺’,在海絲沿岸國家和地區設立貿易代表處。”蔣志雄委員提出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服務。
嚴可仕委員建議,要以國際產能合作為重點,通過境外直接投資、跨國兼并重組,共建國際產業合作園區等方式,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進一步將產能優勢轉化為對外開放新優勢。
“針對企業走出的資金困難,建議省財政劃撥專項補助資金,或者設立‘一帶一路’基金。”顏禧強委員提出助力閩企布局海外要先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拓寬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合作領域,創新投資合作模式,爭取獨立或合作創辦福建境外經貿合作區,產生規模效應。”胡政委員開出良方。
“建立進出口產業數據庫,迎接產業大數據時代,創新產業貿易與合作方式。”吳靜怡委員提出了另一種發展思路。(記者王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