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故宮將為修繕工匠解決北京戶口 大量更換展品

2017年02月08日 16:53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文物修復背后的思維創新

去年,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火了,這讓更多的人開始重新認識故宮的文物修復。而故宮文物醫院的開放,更讓游客能夠直接觀摩故宮文物修復工作。這一系列工作的背后,又體現著怎樣的一種工作思維呢?

北青報:故宮不僅承擔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還要承擔學術研究的職能,故宮如何處理這兩項工作的輕重緩急呢?

單霽翔:我們在多學科融合、跨學科研究方面下了很大的力度。過去我們的員工忙于當前的工作,好比故宮修繕、文物修理,今天我們成立了15個研究所,都是專門人才,大家共同研究亟待解決的難題。

文物醫院的建立,使得高科技的檢測、分析儀器和方式方法應用到文物藏品的修復。過去我們憑經驗來修,今天則有了科學的分析。例如一件破損青銅器到故宮,以前就是填單子上報,再送到文保科技部門去修,青銅器專家就會憑經驗去修。今天一件青銅器,我們就會先檢測它的年代、出土地點以及其他信息,然后分析它的金屬成分,最后得出用什么樣的方案修理最合適……經過一系列研究,再送給我們的專家,根據分析結果再來修。這種方式也可以使未來的人們知道當時對這件青銅器做了什么樣的修繕過程。

北青報:這種工作所體現的思維體系是如何而來的呢?是依據您在清華大學建筑系的學術理念,還是以往的工作經驗,抑或是同故宮的專家共同研究確立的?

單霽翔:這種思路其實有很漫長的歷史形態形成的,例如有梁思成先生對古建筑的態度,所謂修舊如舊,即最大限度地保存歷史信息;又像《威尼斯憲章》傳入中國,“不改變文物原狀”這樣的理念傳入中國,尤其是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這樣的理念在中國開始深入人心。

對于古建筑和對于文物,過去是兩張皮,專家分別是研究不同領域的學者,但我們認為這些都是共通的。另一方面,自然科學里物理、化學等方面高科技的引入,有很多人認為這與傳統工藝的傳承是有抵觸的。今天,我們看到多種學科融合以后,這些傳統工藝如虎添翼。我們希望故宮的文物保護,無論古建筑還是藏品,能夠形成一個經過實踐考驗的研究性文物保護體系。不是僅憑傳統經驗,而是把傳統經驗作為最重要的要素進行傳承。

記者:我們的人才儲備盯得上嗎?

單霽翔:老員工現在大量退休,過去一些老員工的重復性工作,比如售票、驗票、安檢、食堂……這些有500多人。現在,我們把這500多個崗位通過招投標,由社會公司來做,由此騰出500多個名額用在我們最需要的技術崗位和專業部門。

故宮醫院過去是七八十人,現在有130多人,四五年以后會到200人,這樣修復文物的人才得到匯集。這種匯集就要看你的吸引力了。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使大量的學子希望能參與到故宮修復工作中。我們最多一年應聘故宮的有18000人。因此我們抬高了門檻——一流高等院校碩士以上的畢業生,錄取可能性會比較大。他們報名以后,我們會進行系統的培訓,因為他們離故宮學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來看,進入故宮的百里挑一的年輕人非常珍惜這個崗位。工作比較穩定,雖然我們工資不高,但他們接觸的都是國寶級的文物,有一種自豪感。

今年要大規模更換展品

在單霽翔看來,展覽,與故宮的文物修繕、科學研究以及觀眾游覽等工作相比,是一塊短板。今年開始,故宮要著力解決這個問題。

北青報:很多人還記得“石渠寶笈”特展引發的盛況。這個展覽改變了人們對故宮過去的展覽一成不變的印象。但是,對于藏品總數超過180萬件的故宮,當前展覽的呈現仍舊不能滿足觀眾們的期待。您認為如何應對龐大的藏品數量與當前有限的展出品之間的落差?故宮展覽策劃的思路又是怎樣的?

單霽翔:按照故宮目前展覽的情況,每年展出的一萬多件藏品,與180萬余件(套)的藏品總量來說確實太少。經過努力,這個情況將出現重要轉機。一是經過7年的文物清理,文物藏品總目得以向社會公開。二是故宮開放面積也將不斷擴大;三是“平安故宮”工程北院區項目中,新的大型博物館設施正在規劃建設中,未來可以解決院藏的大量大型珍貴文物因場地局限而長期無法得到及時、大規模的科學保護和有效展示的問題,同時把傳統文物修復的技藝,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給公眾。

過去我們專題展覽更換的展品比較少,一個展覽十年八年不更換展品,今年我們要大規模的更換展品,使更多的文物能夠與觀眾“接觸”。

另外,我們要辦綜合展覽,包括我們去外面、各省市和國外的展覽,不是只用一類展品,而是構成一個時代,一個歷史、一個故事的綜合情景。

在未來,我們要關注一些過去人們忽視的展覽題材。比如我們正在東華門下布置石刻文物展廳。今年底,開放可能是世界上最長的家具庫房——南大庫,將展出2400件人們從未見過的明清家具。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籌建以后,很多精美的文物和展覽可以到香港持續展出。2月份我們還將在廈門鼓浪嶼建成故宮博物院的外國文物展覽館。

如今,故宮的每一項展覽,都是在精心策展、提升展覽內涵與展示效果的同時,展覽圖錄制作和相關書籍出版、召開學術研討會、研發數字影像輔助導覽、展覽宣傳策劃等都同時展開,并且針對重點展覽研發相應的隨展文化創意產品,使每一項陳列展覽“立體化”,讓社會影響最大化、觀眾體驗最優化。

給予游客以尊嚴

單霽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后,多次提到要讓觀眾“有尊嚴”地參觀這座世界文化遺產。但是剛剛過去的2016年,故宮全年參觀人數又創下16018540人次的歷史新高。面對洶涌而來的觀眾潮,故宮是否又面臨新的壓力?

北青報:聽說您曾經被故宮里發小廣告的人罵過?

單霽翔:我走在故宮的開放路線里,總能看到那些發小廣告的和黃牛黨。他們后來也認識我了,看到我就互相傳“那個老頭是院長”。我覺得這些人破壞了游覽秩序,決心治理。但這些人一開始是很猖狂和肆無忌憚的,你觸動了他們的利益,他們敢當面罵你,但為了游客的游覽秩序必須要治理,不能怕挨罵。

北青報:幾年過去,您認為參觀者獲得他們的“尊嚴”了嗎?

單霽翔:在我上任之初,每到節假日,遠道而來的觀眾們最頭痛的問題就是參觀故宮一票難求。觀眾們要排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隊伍才能買到門票。等到能夠參觀了,觀眾們往往已經疲憊不堪,累得席地而坐。

故宮博物院不僅要讓文物有“尊嚴”,還必須要讓觀眾同樣有“尊嚴”。第一是改善售票和安檢環境,多數情況下觀眾在3-5分鐘內就可以購買到門票;引入社會化安檢機制,增加檢票和安檢通道,避免檢票入口的擁堵。第二是設置與環境相配的座椅,讓觀眾“有尊嚴地休息”;第三是擴建洗手間,端門廣場區域增加了女性洗手間的面積,解決觀眾如廁難的問題。另外,還通過設置觀眾服務中心,提供各種咨詢和服務項目;院內故宮商店進行統一規劃、重新布局,部分商店進行重新裝修、改陳,提升文化產品的展示效果;改善陳列展覽的質量,調動觀眾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感,盡力縮小陳列展覽與觀眾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

北青報:對于游客,故宮除了2015年開始的限流以外,還有什么措施來疏解游客眾多所帶來的流量壓力。

單霽翔:80%來故宮參觀的觀眾都是只看中軸線,故宮要打開更多通道,用新開放的展廳和更有意思的展覽,分散疏導客流。

2015年,故宮西路正式向游人開放,為觀眾游覽帶來新體驗。包括斷虹橋、冰窖、數字所(觀看故宮VR)、新開放的西部斷虹橋至慈寧宮區域,將兩處之間的南北向通道打開。至此,故宮的開放面積在2016年底前達到76%。到2020年,故宮將實現“紅墻內無辦公區”,把紅墻以內整體作為陳列展覽、接待服務、觀眾參觀的空間。屆時,故宮對公眾的開放面積將達到總面積的80%。記者 王巖 攝影/記者 王曉溪

編輯:邢賀揚

1 2

關鍵詞:故宮 修繕工匠 解決北京戶口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 在线看的免费三级网站 | 精品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直线 |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四区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