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公眾號刷粉、在線租人、直播打賞暗藏灰色產業鏈
支付、下單,不到兩小時微信公眾號閱讀量就能上漲1000……
“太快了,兩個小時就充好了”、“刷量還送點贊,物美價廉”……2017年1月,在完成交易后,“offer先生”等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人員作出了這樣的評價。
從人人網、QQ盛行的年代,到微博、微信,直至直播平臺,為了贏得更多經濟效益,越來越多的社交軟件圍繞“手機-賬號-人-流量-盈利”的主線,基于用戶心理和粉絲效益將客戶引流進微商、交友、游戲、直播等產業鏈。
微信公眾號刷閱讀量盛行 網店公開售賣粉絲
“微信公眾號刷閱讀量是給廣告主看的,能夠產生直接的效益。”一位不愿具名的自媒體博主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透露。
對于一些運營人員來講,從“朋友圈集贊截圖換獎”熱潮到買粉刷量,“暴力吸粉”的方式在不斷變換。
在“聚量成真”思維影響下,較高的微博粉絲數和微信閱讀量,成為廣告主投放廣告的重要參考。據了解,閱讀量“10萬+”的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市場價大約在2萬元至6萬元。一些擁有上百萬粉絲數量的知名公號,合作一條廣告的報價,甚至高達數十萬。
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者對粉絲數、閱讀量的一味追求,造成機器粉、假數據充斥在這個平臺。
為了凈化微信空間,2015年3月,微信安全中心發布《微信朋友圈使用規范》,對刷粉絲、利用微信附近的人功能打招呼、搖一搖等形式推廣微信賬號的違規操作進行了處理。
經過幾次整治,許多涉嫌刷粉的公眾號閱讀量直線下降,平時閱讀量“10萬+”的,現在都跌到了六七千左右。即便如此,在利益面前,部分運營人員總能想出“新招”繞過監管,游走在網絡空間的灰色地帶。
“我們賣的粉絲有頭像,保證不掉粉。”某電商平臺上,一家主營網絡刷粉的店家客服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相比于“僵尸粉”,真人粉更受買主歡迎,“如果要可以回復數字、字母的活粉,都能通過軟件機器實現,每個真人粉絲賬號背后,有不同的運營人員定期更新博文”。
據了解,機器刷粉,往往需要配合成排的手機、電腦和不同IP地址,通過安卓模擬器等軟件自動查找附近的人的信息并批量添加好友,實現加粉,“有的養著幾千張(手機)卡,也就是幾千個賬號,還有養著幾萬(部)手機的”,來自天津的微信營銷從業者姚宇寧稱,在網店內,平均每100個粉絲價格從2元至15元不等,有回復功能的粉絲甚至每100個高達50元。
當店家被問及“是否會被封號時”,營業已兩年的老板表示質疑:“還有查的嗎?我們家很多老客戶,還沒有誰反映過自己被封號。”
有業內人士指出,通過批量購買大量手機卡獲取多個IP以注冊微信號,并雇人為之設置不同的頭像和簽名,這一流程與正常用戶注冊無異,往往可以避過官方檢測。
“微信公眾號通過刷粉、刷流量,制作虛假數據騙取客戶或者廣告主信任,涉及到虛假宣傳,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占領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指出,“第三方機構或者個人通過開發軟件或者其他手段幫助微信公眾號刷粉,性質上屬于幫助侵權,只是對于此類行為的監管存在很大難度。”
編輯:梁霄
關鍵詞:公眾號 刷粉 在線 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