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扎實推進農村扶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發揮中等職業教育在農村扶貧中的作用
對于貧困家庭子女和欠發達地區出來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中等職業教育是離他們最近、短期脫貧最可行的教育供給。要把構建培養億萬高素質勞動者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內容,重視為處于底層的勞動者提供無門檻和靈活便利的職業培訓服務,加強和健全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提供職業教育的供給機制,鼓勵多種社會主體參與供給。
加大“發達地區支持欠發達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協作計劃”實施力度。挖掘發達地區富余的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潛力,堅持不低于50%的高中階段“職普比”;放寬產業發達地區、用工緊缺地區中職院校招生的地域限制,探索現代學徒制與中等職業教育的融合,擴大面向脫貧對象的招生;鼓勵跨地區聯合辦學和通過支教幫助貧困地區的中職院校提升辦學水平。
實施“中職教育脫貧工程”。把脫貧對象家庭中的“雙后生”(初中畢業后和高中畢業后沒有接受職業教育)和有就業潛力的青壯年進入中職學習作為脫貧的一種直接方式,提高補貼資金的吸引力(包括將在中職學習期間的學習費用、生活費用甚至家屬的生活補助列入扶貧資金),努力實現“一人入中職,一家即脫貧”的目標。
實施“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中職教育能力提升計劃”。“十三五”期間,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應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增量部分重點放在中等職業教育上,力爭在人口超過30萬人的縣辦好一所中職學校。在具體實施中,可以將緊密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有利于產業轉型、就業前景好的中職院校作為扶持重點。
產業扶貧亟須防范市場風險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中西部一些地區地理和氣候條件相同,扶貧工作隊在各個扶貧點調整種養殖業結構時雷同的現象較多,幾年之后,很可能出現因產品過剩而導致價格下跌的情況,造成損失。所以,亟須構建市場風險防范機制。
完善農業信息發布和服務制度。盡快建立國家層面的農產品種養殖業預測預報機制,引導扶貧工作隊和農民關注市場需求,善用數據決策,降低農業生產盲目性,實行錯峰種植和上市,避免市場過剩導致損失。
拉長農業產業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扶持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和農村電商建設,打造市場上的商品優勢,提高實際收益。
提高貧困地區農業保險的力度。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中央財政繼續提高貧困地區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引導商業性保險公司結合地域、產業特色開發特色險種。
不久前頒布的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們相信,這將為農村扶貧攻堅增加新的動力。(作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農村 扶貧 脫貧 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