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消費侵權新花樣調查:微商“殺熟” 電商“砍單”
電商“砍單”:隨意撤單“沒商量”
2017年1月18日,消費者胡某在上海威富服飾有限公司經營的北面The North Face官方商城選購了2件羽絨服,共計293.72元。胡某下單成功并付款后,商家一直不發貨。雖然北面商城網站的購物指南規定,成功支付后訂購合同就成立,但隨后商城以網站故障為由,在未與胡某協商的情況下單方面取消了訂單。
電商隨意取消訂單俗稱“砍單”。北京市消協近期開展了電商“砍單”問題調查,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3484份,征集電商“砍單”案例148件。其中,有超過一半的“砍單”案例發生在電商平臺商家,其次是電商平臺自營和廠家官網;商家“砍單”的理由主要有商品缺貨、操作失誤、系統出錯、產品質量、訂單異常等;“砍單”涉及的商品主要有服裝服飾、箱包、圖書、電子電器、玩具等。
在3484名被調查者中,2836人表示有過網購被“砍單”的經歷,占比81.4%;超過八成被調查者認為電商“砍單”是因為商家缺乏誠信,屬于故意欺詐。
北京市消協秘書長楊曉軍說,電商“砍單”問題具有一定普遍性,且電商“砍單”已有向其它互聯網消費領域擴展的趨勢。此外,電商“砍單”涉嫌套取大量個人信息。
長期從事消費維權的邱寶昌律師說,電商“砍單”,一方面對消費者權益構成損害,另一方面對公平交易的市場環境也是傷害。從技術上來說,有沒有貨事先電商應該知曉,說自己不知情不應該成為其抗辯理由,如電商故意隱瞞事實或告知虛假情況,已經構成欺詐。
網約車營銷:“充值”價格升“不退款”
來自北京的賈先生一次在某約車平臺充值后,沒過多久,該平臺的約車價格就提高了25%-35%。而且,該平臺還把經營專車司機的收費比例,由最初的25%左右提高到50%左右,造成不少專車司機消極接單。這樣一來,消費者充值后,不僅約車成本增加,而且約車難度也明顯增加。
隨著網約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像賈先生這樣的消費投訴案例并不鮮見。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16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隨著網約車服務的普及,行業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步顯現,各項服務標準不盡完善,由此導致的消費糾紛成為投訴新熱點。
數據顯示,消費者投訴最多的是網約車的價格收費問題。投訴主要涉及網約車定價機制不透明,高峰時隨意漲價,變相推高價格等。有的網約車訂單金額與實際扣款不符,存在重復扣款等問題。此外,充值退費、服務質量、合同條款也是消費者投訴較多的幾大問題。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雖然網約車新規規定,約車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但這并不意味著允許平臺隨意漲價。約車平臺在消費者充值后單方面提高價格,已經明顯涉嫌合同違約,就算協議里規定了“充值3天后不接受退款”,那也是擴大經營者權利、限制消費者權利的不公平條款,消費者有權要求退款。
編輯:梁霄
關鍵詞:消費 侵權 花樣 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