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出版界"校對王"吳海平:"校對王"有多神奇 其實就是不糊弄
曾是“白字大王”
“校對王”當上校對之前,曾是妹妹嘴里的“白字大王”。吳海平讀初中時趕上“文革”,1970年,初中沒讀完,他就應征入伍,去貴州當工程兵,挖了5年山洞。
剛復員回來那會兒,他嘴里不時冒出個把白字,比如把“冗長”說成“沉長”,被妹妹笑話得不敢張嘴。退伍回來找工作,父親說你干脆去出版社吧,還能學點文化,就這樣,1976年12月,吳海平進了正在招校對的人民出版社校對科,在這里一干干到退休。
“哪行都有自己的基本功。做這個工作,你全部的工作對象是文字,手里的工具也是文字,最基礎、最需要熟悉的就是文字。你如果對文字都昏昏然,那怎么能做好啊?”吳海平說。
他下苦功自學漢語知識,《現代漢語詞典》就翻爛好幾本,用他同事的話,“韋編哪止三絕?”1980年起,進夜大上的4年中文課讓吳海平獲益匪淺,在語法理論上打下不錯的基礎。
“語言是活的,各種語境里遇到不懂你就得琢磨,只要你對不懂的東西有希望能懂的那種感覺,你就會記得特別牢,慢慢得到提高。”
從40年前當上校對員起,吳海平讀書遇到不識的字就隨手記下,忙完手頭的活再回來逐個查字典,有時晚上已經躺上床,突然想起還有幾個不認識的字,他又立即爬起來,“習慣了,困了累了也要起來查,不查不舒服。這里面也有樂趣,你強迫自己一禮拜掌握幾個字,一年50多個禮拜,兩年就能上個大臺階。”
這么經年累月地積累,他逐漸掌握了相當數量的漢字,開始有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感覺。“有些字、詞,一般人光知道常用意思,你掌握多了,了解其他意項,等讀到哪個作者的用字跟別人不同,但用得真妙,心里會很明白妙處,會心一笑。我嘴笨說不好,但那種感覺特別好。”
較真煉成“校對王”
他說自己算不上好學,就是愛較真。平時看書讀報會反復琢磨,這里是不是病句、那里有沒有毛病。電視解說員的語誤簡直叫他難受,比如“刺刀直指蒼弓”“戰役者”和“加利福尼亞的一只海賴”,“是蒼穹嘛,是戰歿者跟海獺啊,你們遇到不會的字一定要翻工具書,尤其常見字,千萬千萬要掌握。”
現在,不善言辭、打怵當眾發言的吳海平定期會給出版社的年輕人講課。他反復講自己的經驗,跟年輕人強調你們一定要認真,一定要好好學中國的文字,勤查工具書。
據說,他講課都是干貨,但少有調動聽眾情緒的花樣,難免有些枯燥,也有人對他的經驗不以為然。對這些,吳海平自己也清楚,“我說你寫論文、寫文章可能掌握4000來字就夠用,但你現在做書,一本書要高質量出版你擔負很大責任,你對文字的掌握起碼要達到一定高度。”他嘆口氣,“可一些年輕人不聽啊,他們覺得夠了。其實真想做個合格的編輯,就您這4000字可還差遠了。”
他想起自己剛入職時的事。
1977年,吳海平進社不久就參與社里的“天字第一號”任務,出版《毛澤東選集》第五卷。某天下午,休息時他在新華出版廠的走廊里溜達,推開車間掩著的門,看見那時已有“校對王”之稱的白以坦正在里頭看書,他手里拿的是校過多遍、做成“假書”的定稿,一個年輕人在他旁邊對著原稿一字一字、一個標點一個標點地讀,白以坦低著頭一點一點跟著校。
“‘百萬無一失’是因為每個字都是磨出來的,高質量就是這么來的。后來我跟年輕人說你們以為‘校對王’有多神奇,其實就是不糊弄,靠的就是認真。”
編輯:梁霄
關鍵詞:出版界 吳海平 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