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守護好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文脈——雄安新區踏訪記
新華社記者
雄安歷史悠久,人杰地靈。這里鐫刻著鮮明的紅色印記,孕育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傳承了久遠的歷史文脈。
千年大計落子雄安,歷史與未來在這里交匯,傳統與創新在這里融合。雄安新區將帶著“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使命,開啟新的文明創建之旅。
紅色文化傳統歷久彌新
春日的陽光照耀在白洋淀的水面,波光瀲滟。水邊孩童打鬧嬉戲,游船不時劃過,留下道道漣漪。而70多年前,這里曾是水上游擊戰的戰場。
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前館長周潤彪說,1939年,日寇攻陷新安(今安新)縣城,開始掃蕩白洋淀。
“到了秋天,雁翎隊成立,初建時有漁獵戶22人,每人自帶火槍和小船。他們對火槍的性能非常熟悉,為了防止火藥受潮,大家在火眼和槍口插堵上雁翎。”周潤彪說。
雁翎隊后來發展到近200名隊員。他們在極艱苦的環境下,打日寇、鋤漢奸、端崗樓、拿據點,先后同日偽軍進行了大小70多次戰斗,殲滅、俘虜日偽軍數百人。
“置生死于度外、不怕犧牲,為了保衛家園奮起抗爭,以雁翎隊為代表的紅色精神,極大地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周潤彪說。
安新縣趙北口鎮趙莊子村附近的津保航道是雁翎隊伏擊日寇的主戰場,村史館里存放著抗戰時使用的槍支等老物件兒。76歲的趙雁林說:“這里的人們有豪俠之氣,戰爭年代,很多老百姓自發保護干部、保護子弟兵。”
革命故事到處流傳。66歲的王木頭一輩子都在講述白洋淀畔的紅色故事,他的岳父趙波是抗戰電影《小兵張嘎》的原型。作為白洋淀抗戰紀念館的講解員,18年來,王木頭劃船行進約3萬公里的水路,聽他講解的游客超過了200萬人次。
“我跟岳父一起生活了35年。老人在晚年低調、樸素,但他的事跡卻不普通。當時,他年紀小,點子多、膽量大、戰功卓著,在戰火的歷練中迅速成長。”他說。
“很多人不知道安新在哪兒,但人們都知道白洋淀、知道小兵張嘎。革命前輩的事跡永遠不會磨滅,他們的精神在新區建設中會得到傳承弘揚,激勵我們為美好生活而奮斗。”他說。
編輯:梁霄
關鍵詞:歷史 文脈 傳統 文化 雄安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