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復旦教授吐槽中國教師為什么那么難 網友稱句句直戳痛點
北京時間記者 潘琦 報道
近日,一篇名為《復旦海歸教授“自殺性”地抱怨吐槽:中國教師的日子為什么那么難?》的文章在朋友圈被大量轉發并引發關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白彤東為文章作者。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官網資料顯示,白彤東畢業于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系,2003年起即在美國維澤爾大學哲學系執教。2010年,白彤東離開維澤爾大學加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并擔任教授職務至今。白彤東同時也是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
白彤東(圖片源自網絡)
在上述文章中,白彤東通過將自己在中美兩國執教的親身經歷進行對比,列舉了和教學服務、帶薪學術假、課程審批和建設、科研經費等有關的6個例子,對中國教師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描述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談到帶薪學術假時,白彤東舉例說,在美國,每隔3年就有一學期帶薪的學術假。而回到中國卻發現,從來沒有人休學術假。
白彤東發現,并非是國內沒有學術假,而是受限于相關的工資制度——大學老師每月固定收入的絕大部分都是各級政府和學校補貼以及績效考核——“帶薪”學術假實際上近乎無薪學術假,考慮到收入,導致無人敢休。
而在談到課程審批時,白彤東表示,在美國,老師開一門新課跟系主任說一聲即可,教務處作為服務機構只負責備案。而在國內,教務處成了審核與管制機構,開新客必須由教務處審核通過。
“可是,我們想想,教務處的審核人員大多沒有當過老師,更不是相關專業的專家,為什么由他們決定院系老師(他們才是專家)的課程是否可以開設呢?”白彤東呼吁,把培養計劃和課程制定的權利下放到院系,讓教務處成為真正的服務部門。
或許是覺得公開吐槽會影響自己的執教生涯,白彤東在文章最后一段開頭使用了被用作標題的“自殺性地抱怨”這一表述,并表示復旦很多事情做得多比其他高校更好一些。他還解釋說“學哲學的,喜歡干的事情是想像一個理想世界應該是怎么樣的”。
“當然,我這里的理想世界不太遙遠,美國做到了。我們要超英趕美,能不能在這些地方真正地趕超呢?”白彤東最后寫道。
編輯:梁霄
關鍵詞:復旦 教授 中國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