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3600萬學生的“營養動力”
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題:3600萬學生的“營養動力”
新華社記者駱飛、史林靜、周暢
頓頓有肉、“三菜一湯”、葷素搭配……惠及全國3600多萬名學生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正成為農村孩子健康成長的“營養動力”,結束了不少貧困山區孩子“黃豆蒸飯”“開水泡飯”甚至因餓肚子暈倒的歷史,引來學校、學生和家長們“點贊”。
營養餐頓頓有肉
臨近中午,記者來到位于烏蒙山區海拔1700多米的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中建鄉紅板小學,霧氣籠罩下的教學樓內書聲瑯瑯,而在操場另一端的校園食堂內已是“飯香四溢”。
“今天有肉沫炒豆米、青椒土豆絲、白菜豆腐湯和白菜炒肉絲,幾乎都是‘三菜一湯’的標準,每天都換著花樣給孩子們做。”紅板小學校長雷文才說,自從營養餐辦起來后,孩子們就沒再餓著肚子上課了。
然而,這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據2009年時任畢節市黔西縣中建鄉紅板小學校長陳龍回憶,實施營養餐計劃前,孩子們上學都拿兩個包,一個是書包,一個是編織袋,里面裝著玉米核、木柴或煤炭、土豆。在學校點燃柴火,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燒土豆當午餐。
“現在,營養餐不僅讓山區孩子有飯吃,還注重營養搭配,讓孩子吃得營養。”雷文才說,“營養餐頓頓有肉,孩子和家長們都很‘點贊’。”
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三只羊鄉,黃豆是較常見的農作物。5年前,三只羊小學孩子常以“黃豆蒸飯”充饑的事情備受關注。如今,學校已建起寬敞明亮的食堂,熱騰騰的飯菜徹底取代了“黃豆蒸飯”。談到有菜有肉的營養餐,孩子們贊不絕口。
在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紙房鎮中學,有葷有素的營養餐,學生們吃得津津有味。“在營養計劃推進之初,很多學校用牛奶、雞蛋等給學生課間加餐。后來不少學校辦起了食堂,營養餐更完善,也更營養。”該縣佛坪小學的校長申德智說。
據了解,我國2011年啟動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截至2017年初,全國共有29個省份的1590個縣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覆蓋學校13.4萬所,受益學生總數達到3600多萬人。基本消除了試點地區農村學生上學餓肚子、吃涼飯現象,營養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身體素質得到明顯提升。
中午不再餓肚子
在黔西縣教育局營養辦主任李國柱看來,營養餐最顯著的效果在于普遍提升了山區孩子的身體體質。
紅板小學六年級的佳佳說:“以前我姐姐讀書時,每天要么帶土豆,要么餓肚子。我比她幸福多了,中午不再餓肚子,我都長高了好多。”
“以前孩子們中午吃不飽,有的甚至餓肚子,整天上課都無精打采的,更不愛上體育課。”陳龍告訴記者,孩子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整天餓著肚子上課,哪有精力學習。由于吃飯不規律,很多孩子都患有胃病,甚至還有孩子因饑餓而引發低血糖暈倒。
記者在湖南省湘西州疾控部門看到一項測評,當地花垣縣6至16歲男、女學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同齡學生平均增高2.41厘米和2.22厘米,平均體重增加1.63公斤和0.94公斤。
營養改善的同時還促進了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當地抽樣數據顯示,2016年農村小學六年級語數外成績檢測,綜合及格率和優秀率分別比2013年提高29.95%和41.3%。
雷文才說,吃營養餐,孩子們身體壯了,學習勁頭也足。“別看我們小學在偏遠山區,但這幾年娃娃們考試成績在全縣看也不差。”他說,在貧困山區,營養餐對推動教育扶貧有著特殊的意義。
讓營養餐‘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如今在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貴州省,“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已成為全省推行營養餐的特色品牌。不少基層受訪人員表示,營養午餐“沒有回頭路”,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
但記者了解到,由于受物價上漲、食堂運行經費缺乏等影響,加之各地實施情況存在差異,甚至還存在覆蓋“盲區”等,深入推進實施營養餐還面臨一些困難。不少人建議:“希望多方保障,讓營養餐帶來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李國柱說,當前營養餐最困難的還是在教學點,地處偏遠,師資較少,食材配送也比較困難,食堂的標準化建設也比較滯后。尤其是在營養均衡上,嚴格按標準保障營養均衡的難度較大,甚至有的出現“一鍋燉”的現象。
貴州省一教學點負責人告訴記者:“除去學前班的10個人,只有24個人享受4元補貼共96元,而加上教師和學前班孩子自費,也才150多元。由于人少錢少,要按標準嚴格實行‘三菜一湯’實在太難,只能在保障孩子吃飽的同時,最大限度兼顧營養均衡。”
此外,記者在一些貧困縣看到,由于營養餐還沒有全覆蓋,一些孩子的午餐仍“自帶”“單一”。當地村民充滿期待地說:“希望孩子們能早日吃上營養餐。”
編輯:秦云
關鍵詞:營養餐 學生營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