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人工智能終將讓學區房成為歷史

2017年05月24日 10:11 | 來源:新華思客
分享到: 

人工智能會取代老師嗎?

目前,已經有企業在做讓人工智能參加高考的測試。于是,有人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人工智能要是通過了高考,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就是考試的機器?

這個問題的邏輯不一定嚴密,但這個問題巧妙地折射出了我國教育的弊病。如果以應試為主的教育方式不改變,人工智能完全取代老師幾乎是必然。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教育所培養的人也必將被人工智能淘汰。

當老師們從繁重的重復性分析型工作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富有創造性的工作上。比如培養學生的素質和情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思想體系,成為有美好人格和創新能力的個體。

實際上,這和著名的蒙特梭利教學方式不謀而合。老師充當的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老師做的就是“準備環境-引導孩子-觀察-改進環境-再引導-退出-再觀察”。極少干預和不斷引導讓孩子能最大限度地擁有獨立性、專注度和創造力。

人工智能對學習方式的顛覆

有了人工智能,每位學生就好像有了一個貼身伴讀機器人。既然人工智能的智商將會是人類智商的100倍,不少職業也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么究竟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學習才能不被替代呢?

現在,IBM沃森1秒可以讀8億字節,人臉識別軟件可以在短短數秒內識別300萬張人臉中的任意一張面孔,facebook研發的新技術甚至可以直接讀取人的腦電波,這些人類都是無法做到的。

而人與機器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人有自我意識,有好奇心。好奇心讓人有了探索的欲望,可以將未知變成已知,可以制定規則或破壞規則,但機器無法做到從0到1。工業革命讓機器替代了我們的肌肉,人工智能讓機器替代了我們的大腦,但是我們的情感和心性,機器卻代替不了。

我們以前受教育,主要是在求快、求多、求聰明。如今在這三個方面,我們根本無法媲美人工智能。所以,我們只能求少、求缺、挖掘并發揮好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這未嘗不是一種幸運,一則我們能從事自己擅長和喜歡的工作,二則我們將迎來人文科學的強勢回歸,新文藝復興時代會來臨,那樣的一個社會挺值得期待的,不是嗎?伊恩·戈爾丁和克里斯·柯塔納在《發現的時代》證明了,我們應該如何從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的時代汲取勇氣、智慧和靈感,進而塑造屬于我們自己的黃金時代。(作者:Taro)

編輯:梁霄

01 02

關鍵詞:人工智能 學區房 歷史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天天摸天天添在线视频 |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 | 推油少妇久久99久久99久久 | 久久免费看少妇A级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免费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