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干部在職不履責與“稻草人”何異
“稻草人”式履職的危害與“蠅貪”無異
惠民政策要想真正惠及群眾,離不開每一環節的層層把關和嚴格執行。“稻草人”式履職雖表面上不貪不占,卻給各種腐敗和違規行為開了口子、留了漏洞,讓惠民政策落實“縮水走樣”。它不僅直接侵害了群眾的利益,降低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破壞政府公信力,揮霍了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其危害與基層的“蠅貪”“碩鼠”無異。
“國家的政策是好的,到下面落實就變樣了!”部分尸位素餐的“稻草人”式干部履職流于形式,導致惠民工程在落實中淪為“寒心”工程,更讓國家財政資金蒙受極大損失。據報道,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一條全長不過10.2公里的“洞旺公路”,不滿一年就破損不堪,國家108.8萬元扶貧資金被騙。原因是該項目在招標、審批、驗收過程中關關都遇“稻草人”:投標審核把關流于形式,未按規定聘請監理公司進行現場監督,未到現場勘測就通過驗收,僅憑送檢資料就簽字審核。最終,11人被處分。對此,云南省一基層紀檢干部高海玲表示:“國家制定的保障性惠民政策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審核、辦理,如果讓不符合條件的人鉆了空子、占了便宜,讓真正需要救助的群體得不到幫扶,就損害了社會的公平正義,還會敗壞社會風氣。”
此外,“稻草人”式履職暴露出的個別黨員干部作風問題更不容輕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曾指出:“黨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當在其位謀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凈又干事。”“稻草人”式履職顯然背離了人民公仆的本質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折射出的是部分黨員干部宗旨意識的淡化、理想信念的弱化以及履職能力的退化。有專家表示,對黨員干部來說,作為是本分,不作為是失職。在位不為,是作風建設的“毒瘤”,必須堅決拔除。
強化問責,壓縮“稻草人”式干部生存空間
惠民政策能不能真正落到實處,惠民資金能不能用到該用的地方,離不開每一環節、每個職能部門的嚴格把關,離不開每一名黨員干部的忠誠履職。在其位就當謀其政,任其職就應盡其責。黨員干部手中的權力來自于人民,肩負著人民群眾的重托,對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尤其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理應做到盡心盡責。如果敷衍了事、懶散懈怠,無疑辜負了群眾的重托和組織的信任。
如何防止并治理惠民政策落實中的“稻草人”式履職?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紀委書記楊革壯認為,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首先要把紀律和規矩立起來,壓緊壓實責任鏈條。對那些漠視群眾疾苦、敷衍塞責的“稻草人”式黨員干部,應嚴肅追責、及時問責,公開通報曝光,通過問責強化黨員干部的責任擔當。
2016年5月起,湖北省武漢市運用大數據開展惠民政策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從檢查情況來看,由于惠民資金落實處于監管的末梢,虛報冒領等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仍易發多發,相關職能部門審核把關不嚴、日常監管不力甚至監管缺失的問題較為突出。通過此次“體檢”,市紀委堅決查處違紀違規問題,對失職失責的黨員干部嚴肅問責,為惠民政策落實提供紀律保障。
云南省保山市紀委書記王嘉玲表示,防止“稻草人”式履職現象的出現,還要完善惠民資金監管機制和干部考核獎懲機制。一方面規范用權,盯緊人和事,健全惠民資金審核、發放、公示等流程,加強社會監督,從源頭上防止惠民政策落實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將干部履職情況納入考核,對不作為、慢作為的干部做出處理,壓縮“稻草人”式干部的生存空間。
惠民政策用得好、用到位,群眾才能有更多“獲得感”。讓群眾盡享改革紅利,還需提升各級黨員干部的責任意識和宗旨意識,督促黨員干部勤勉做事、嚴格履職,不當站樁度日的“稻草人”。如此,才能真正看好保民生的“錢袋子”,讓各項惠民政策落地生根。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惠民 政策 稻草人 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