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中小拍企慘淡經營 傳統模式再遭考問
資源壟斷 市場份額被擠占
從已經收官的拍賣情況來看,一線拍賣企業牢牢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重量級拍品也幾乎都出現在了一線拍賣行,資源和資本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內地,香港市場也是如此。
比如,5.53億港元成交的粉紅之星、2.29億港元成交的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盌都出現在香港蘇富比。1.528億港元成交的趙無極《29.09.64》、1.405億港元成交的清雍正粉青釉貼花雙龍盤口尊、1.0246億港元成交的張大千《云山古寺》都出現在香港佳士得。反觀內地,1.868億元成交的傅抱石1965年作《茅山雄姿》、1.38億元成交的崔如琢《萬里平鋪雪滿天》都出現在保利拍賣。
清雍正 粉青釉貼花雙龍盤口尊
某拍賣公司負責人表示,“頂級名家的大件精品生貨,藏家委托給我們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在現在的市場條件下,征集面臨困境,招商也很困難,因為沒有相匹配的買家資源。小名家的精品或者大名頭的普品,是中小拍賣行重點發力的對象”。
其實,資源向大拍賣行集中是一種必然趨勢。大拍賣行的品牌影響力,以及對拍品的文化發掘、學術化的專場設置、強大的征集和招商能力,都是他們占據市場的根本所在。這種內在的優勢會形成正循環,吸引更多的資源和資本進入。比如,北京保利推出的“名士風流俠士劍——章士釗致潘伯鷹及友朋詩稿、書札”最終斬獲白手套佳績,從展覽、研討會到結集出版,早在拍賣之前就已經做足了功課。北京匡時的“澄道——龐氏家族藏古代書畫夜場”也斬獲白手套,除了龐氏家族的品牌支撐,也離不開拍賣公司的學術梳理。
模式陳舊 傳統拍賣窮途末路
這一輪的市場調整周期可謂最長,不少中小型拍賣公司備受考驗,不得已暫停或退出了拍賣序列。作為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甘學軍對此也是深有感觸,“北京是全國拍賣公司比較集中和活躍的地區,但即便這樣,還是有很大比例的拍賣公司沒有組織拍賣活動,因為市場情況依舊并不樂觀”。
從拍賣公司的情況來看,大部分都在做書畫、瓷器、古玩等幾大項業務。從成本考慮,組織一場正規拍賣所耗費的酒店租賃、預展現場搭建、嘉賓接待、圖錄宣傳成本并無太大差異,然而,現實問題是,一些中小型拍賣公司全場拍品的成交額可能都比不了一件重量級拍品。
對于甘學軍來說,求變從來不是一句空話,今年他已經將公司搬離寫字樓,而這還只是他大刀闊斧變革計劃的一小步。甘學軍強調,“現有的拍賣模式,比如租酒店、印圖錄都是當年學習西方拍賣,但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適用了,傳統的拍賣模式已經窮途末路了,尤其是中小型拍賣公司的生存更為艱難。從拍賣公司的角度來說,要從自身的運作模式、管理觀念、從業理念上做改變”。
從2012年至今,拍賣市場一直在自我淘汰,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余錦生分析認為,“從西方拍賣業的發展經驗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必定呈兩極分化,少數大型拍賣企業必將掌控8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二三線拍賣企業需要做好明確定位。首先,專業化,即在某一門類上高度專注,形成專業品牌和影響力。其次,區域化,即在某一區域范圍(城市)內,依托該區域的藝術資源、藏家群體、交易習慣和氛圍,形成一個區域內的代表性拍賣企業。再次,資源化,即在某一藝術資源或客戶資源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這種企業的可持續性較弱,一旦資源失控,就完全失去市場。最后,創新化,即在藝術門類、拍賣經營模式、資源整合等方面進行創新,提升企業活力和價值”。
編輯:楊嵐
關鍵詞:中小拍企慘淡經營 中小拍企 藝術市場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