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北京百名年輕人捐助深山孩子十二年:省一頓大餐 幫一個孩子
在公益路上感受時代變遷
賈菁現在還記得,2005的武鄉(xiāng)縣城只有一座二層的小樓,整體建筑風格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樣貌。從縣城出去,只見到泥濘的土路和低矮的房屋。12年過去了,武鄉(xiāng)縣城也在一點點發(fā)生變化,有些村子鋪上了水泥路,縣城里出現了住宅高樓、娛樂場所和更多的商鋪。賈菁感到,曾經灰舊落后的武鄉(xiāng)正在被新時代染上斑斕的色彩。
2009年以前,北京與太原尚未開通高鐵,賈菁和朋友們需要乘坐近10個小時的火車到達太原,然后租車前往武鄉(xiāng)。到達武鄉(xiāng)后再轉租面包車去到那些偏遠的自然村的孩子家中。2009年后,北京與太原高鐵開通,只要三個小時,就能很快到達太原,時程縮短了一半以上。
青青草成員們最先關注到的是“90后”“00后”孩子身上的特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農村中的留守兒童也在不斷增加。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扶,精神食糧更為緊缺。青青草開始引導資助人有意識多與孩子接觸,并在精神層面給予孩子們最大的關懷。
“除了錢,我們還能給孩子什么?”青青草的成員們先后籌資為武鄉(xiāng)縣五六個鄉(xiāng)鎮(zhèn)小學,如監(jiān)漳小學、是北緯臻小學等多所學校捐贈了圖書室,并為賈豁中學、莊底小學等,捐建了多媒體教室。
令武鄉(xiāng)縣團委書記張鈺坤感動的是青青草成員們的“認真、做實事”。他們捐建圖書室都是選擇孩子們喜歡讀的、適合孩子們讀的書籍,有的是從自己子女的書架上拿來的,有的是群捐的,有的是按照北京市中小學校的書單買來的,他們一直在關注“孩子最需要什么” 。
為了調動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青青草成員發(fā)動孩子們寫讀后感,將孩子們的文章帶回北京一篇篇過目。評選出優(yōu)秀的篇目,在下次家訪時帶去獎勵品,激發(fā)孩子們持續(xù)的閱讀興趣。
在一次次的往返中,成員們的精神領域正和武鄉(xiāng)這片土地深深連結。涌泉鄉(xiāng)凹里村人王宛萍和丈夫都是殘疾人,兒子和女兒都在上學,2013年開始接受青青草的資助。每次青青草成員到武鄉(xiāng)時,她都要帶上自家種的紅薯等農產品,親手送給他們。在某次青青草成員包車前往武鄉(xiāng)途中,大巴車司機竟然是曾經被他們資助的孩子之一。每年,都會有被資助的孩子寫信、看望他們……
賈菁說,成員們只希望通過貢獻一些微薄之力幫助孩子們增強面對生活的信心、勇氣。據統(tǒng)計,2016年,青青草資助的151名孩子中已經有22名學生考入了大學,實現了人生命運的轉變。
2017年6月24日,山西省高考錄取分數線出爐后,李凌慧興奮地給中國青年網記者發(fā)消息說:“我資助的娃考了472分(文科),今年大學應該是沒跑了。”
編輯:梁霄
關鍵詞:北京 年輕人 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