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謎之縣城style:每一個大都市,都有一顆小縣城的心
縣之風格在你生活中口耳相傳
縣之風格,為城市注入了人情味、煙火氣和平常心。所謂縣之風格,體現(xiàn)在兩張嘴上:一是方言,二是飲食習慣。縣之風格對城市的滲透,是讓這兩樣東西進入你的生活。
2017年的高考作文題中,有一題是“留學生關注的中國關鍵詞”,其中方言是他們在中國社會感知到的重要元素。在接受中新網(wǎng)采訪時,能說流利中文的西北師范大學泰國留學生林素芳說:“這里(指蘭州)很多老人或老板,都說家鄉(xiāng)話,我完全聽不懂,有時候去朋友家做客,家里長輩問我們話,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聽不懂的是天然屏障,聽得懂的是天然親近。南腔北調(diào)的方言,是縣在大城市里最重要的一塊自留地。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中,來自不同地方的人靠鄉(xiāng)音認出彼此,尋找地域共同體、鄉(xiāng)愁共同體,以及利益共同體。“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鄉(xiāng)音背后,是地方性認同。2017年,江蘇宜興舉辦少兒方言大賽,江西宜春讓方言進入小學生課堂。動機都很簡單:鄉(xiāng)音不斷,人脈就不會斷,認同感也就不會斷。
東北話是娛樂界的方言最強音,也是凝聚1.2億使用者的黏合劑。從東北二人轉(zhuǎn)、東北評書到東北小品,再到現(xiàn)在的東北喊麥,東北話重塑了中國人的笑點和娛樂神經(jīng)。日本人福原愛在中國好感度爆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能說一口地道的東北話。“大家干哈涅,過得開心不?”今年春節(jié)她在直播平臺上秀方言引來10萬人觀看,最多的要求就是讓她說東北話,一開口就能引發(fā)紅包雨。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一個有故鄉(xiāng)味覺記憶的人,是多么幸福啊!”30多年前他從家鄉(xiāng)安徽靈璧到北京讀書,離家在外最大的慰藉就是品嘗各個地方的風味。他說,文學和音樂可以忍,“饞”卻是忍不住的。他一方面吃遍中國各縣美食,一方面把特色美食介紹給中國人。
人人自封吃貨的年代,從提供味覺入手,很多縣民得以在大城市立足。在一線城市的中央商務區(qū)支一個煎餅果子攤,就可以養(yǎng)活一家人。然而在大城市,雖然你可以遍嘗別人的家鄉(xiāng)美味——青海化隆人做的蘭州拉面、重慶開州區(qū)人做的成都小吃、廣西天等縣人做的桂林米粉、福建沙縣人做的小吃,但一定找不到最正宗的家鄉(xiāng)食物。因為小時候的味覺記憶是與生活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的,過了那個縣,就沒有那個味了。
編輯:梁霄
關鍵詞:大都市 小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