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石頭上脫貧”的那些人那些事
一個網絡:黑山羊的進城路
“41公斤”“46.8公斤”……工作人員報出一只只羊的重量,撒營盤鎮美能村委會大石房村民小組小組長王宗正把一只只羊抱著上秤,又抱著下秤。說笑聲、山羊“咩咩”聲此起彼伏,這個山腳下的農家小院熱鬧異常。
“共10300塊錢,你點點。”王宗正接過錢,打開了話匣:以前賣羊,要么走山路趕著羊,要么雇車拉到集鎮上,每公斤賣35塊錢,還要扣掉運費、沿途損耗等成本。現在“樂村淘”上門收,每公斤37塊錢,很劃算!
有59戶村民的大石房背靠大山,這里森林茂密,空氣清新,農產品綠色生態,村里養殖黑山羊就有200多只。“這些羊都是野外放養,吃‘中草藥’、喝山泉水、呼吸新鮮空氣,純綠色原生態。”王宗正笑著說。
像縣內大多數村莊一樣,大石房以前靠種點玉米、土豆等作物,收益低,黑山羊等生態產品因大山阻隔難以售賣。王宗正和大家一樣,看著綠水青山受窮。
近幾年興起的電商,讓山里人受益。“樂村淘”開始是王宗正眼中的新事物,但他和村民們一樣,很快就耳熟能詳,借助這個平臺,自家的山羊、蜂蜜、核桃等好東西就很方便地走出大山,走向外省。“我家的羊都能賣到廣州。以前可不敢想!”
看著一只只毛色發亮的黑山羊被工作人員運上卡車,王宗正盤算著來年還要擴大規模。當天傍晚,王宗正家的黑山羊被拉到了農特產品物流中心,第二天就被送到外地。
祿勸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基礎薄弱。但山里有著豐富的物產和富饒的資源,樹上長的、地里種的、山上跑的,生態“土貨”十分豐富。
“我把黑山羊賣給城里朋友,對方吃了還想再吃,卻找不到購買渠道。”祿勸樂村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顯達說,“酒好也怕巷子深,受交通、信息及網絡等制約,這些‘山貨’出不去、外面的資金也進不來。城里市場就是我們的出路。”
圍繞勞動力、農產品走出農村,資源、人才進入農村,對接市場、對接農民意愿,提升農村地區生產組織化程度的“兩出、兩進、兩對接、一提升”,祿勸縣開始培育電商平臺,打通山貨進城渠道。
“樂村淘”將村鎮小賣鋪升級改造成為線下體驗店,幫助農民實現網上購物和網上銷售農產品,具有購銷雙向功能。陳顯達說,“樂村淘”要在祿勸建16個鄉鎮一級體驗中心,200多家村級體驗店。“除了違法違規的,老百姓想賣的和生活生產所需,我們這里都能滿足。”
僅半年左右,祿勸“樂村淘”平臺交易額就達2200多萬元,其中當地農特產品輸出1800多萬元。陳顯達說:“幫則黑鄉一個鄉鎮就賣了5400多只黑山羊,為農戶增收90多萬元。”
“不只有黑山羊,還有生態養殖的撒壩豬、不生蟲的板栗、烏金洋芋等。”祿勸縣委書記焦林說,農特產品要巧借互聯網,延伸價值鏈,打響品牌,為農戶增收致富提供持續的支撐體系。
“以后要從溯源體系著手,采集種養殖信息,制作成二維碼,讓下單的客戶一掃,就知道這只羊長什么樣,是誰養的,怎么養的。”言及未來,陳顯達信心滿滿。(記者 唐衛彬、陳二厚、王長山)
編輯:梁霄
關鍵詞:脫貧 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