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周洪宇:加快構建中國教育學術話語體系
從經院研究到現實實踐
記者:30多年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您最大的體會是什么?
周洪宇:體會有五:一是選準題目,明確目標,制定規劃,一直緊抓不放,持之以恒,定有收獲;二是由小到大,由本及標,由內及外,循序漸進,逐個突破,形成總體;三是注重創新,勇于開拓,與時俱進,將具體研究與方法論探索結合起來,在研究中完善方法、在方法上深化研究,方法探索與研究實踐齊頭并進,同步建構研究體系;四是以史為基,由史及論,打通歷史、現實與未來,從經院研究到現實實踐,開展借鑒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的新實踐教育(陽光教育)以推動教育改革,建立自己以“實踐”為邏輯起點的教育理論;五是著眼長遠,重視陶研隊伍的建設,重視學術血脈的傳承,注重學術的繼承與發展。
記者:您長期從事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您的教育實踐有何影響?
周洪宇:研究陶行知給我們啟發最大的就是繼承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推進今天的教育公平。正因如此,2003年我開始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時,就提出《關于實行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制的建議》議案。此后,我又陸續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免費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建議。這些建議逐一變成現實。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我隨之又提出“新三免”:第一免是實施“0-6歲啟明星免費閱讀行動”。第二免是實行義務教育學生“免費午餐計劃”。第三免是逐步實行高中階段教育免費。
這是受陶行知啟發使“工作研究化、研究理論化、理論實踐化”的一點嘗試,而我倡導的新陽光教育、新全人教育和新人文教育便是以此為基礎、以“實踐”為邏輯起點的教育理論,進一步推動理論實踐化。
除此之外,我所在的長江教育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教育智庫、教育治理、教育決策的研究,2016年12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所推出的14冊《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研究叢書》是國內第一套針對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研究的系列著作。作為教育政策研究特色智庫,我們希望,不僅要努力拿出戰略性、前瞻性、思想性和客觀性的研究成果,還要具有可操作性,努力推動成果轉化和落實,千方百計地讓智庫的謀劃轉化為黨和政府的決策,讓智庫的方案轉化為實際行動,讓智庫的言論轉化為社會共識,更好地為改革奉獻力量。推動我國教育智庫建設與教育治理改革,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中國教育智庫的國際知名度與話語權。
盡快打造中國教育學術話語體系
記者:多年來,中國也出現了一些教育思想和教育學家,目前中國教育思想在國際上的地位如何?
周洪宇: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一批清醒的中國學者就非常敏銳地覺察到并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提出了建立本土化的中國學術思想與理論體系的訴求。在教育界,陶行知、莊澤宣、梁漱溟、舒新城、陳鶴琴、邰爽秋、陳禮江等人更是積極開展探討,大膽實驗,試圖建立中國的教育思想理論體系,形成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陳鶴琴的“活教育論”、邰爽秋的“民生教育論”和陳禮江的“民眾(社會)教育論”等。由于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原因,這種有益的探索曾經一度中斷,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得以延續。但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理論體系尚未真正建立起來。能夠毫不遜色地與西方學術界平等對話,并能對西方學術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國教育學術話語體系還在形成之中。
記者:長期以來,中國受西方教育思想影響至深,加快構建中國教育學術話語體系的必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周洪宇:從宏觀上講,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事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人民群眾接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得到極大增加,義務教育得到全面普及,小學與初中毛入學率均超過9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教育規模空前擴大,教育結構日趨合理,教育效益日益明顯;從微觀上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與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相適應,教育理論界也產生了一些教育思想和理論,如產生了“主體教育論”“素質教育論”“生命實踐論”等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思想與理論。與此同時,教育史學界也產生了“現代化史觀”“敘事史觀”“活動(實踐)史觀”“整體史觀”“全球史觀”等教育史學理論。這些為我們打造并形成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與教育史學學術話語體系提供了豐富的養分,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然而客觀地說,中國現有的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學術話語體系建設還遠遠落后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偉大戰略目標,還不能完全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教育領域的歷史性變化。
由于時下中國社會的持續進步與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包括教育學科在內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日益走向國際舞臺,學術對話和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在此背景下,中國若想在國際上沖破西方學術話語壟斷,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探索“中國聲音”的國際表達方式,平等推進學術對話與交流,就必須盡快打造中國教育學術話語體系包括教育史學學術話語體系。
記者:構建中國教育學術話語體系的根本是什么?如何推動中國教育思想和理論走向世界?
周洪宇: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總是指向當今的“中國問題”“中國經驗”,即指向當代中國的歷史性實踐中所形成的問題和經驗。因此,立足中國教育實踐解答中國教育問題,是構建中國教育學術話語體系的根本出發點。
中國教育思想要走向世界,一方面教育學者要像陶行知那代人一樣,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了解國際教育學術動態,不斷推介中國教育思想理論;另一方面,是要推動青年學者的群體性成長,讓我們的青年學者及時走向學術發展的前沿和前臺,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國際化素養,提高未來學者走向國際的能力。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教育 中國 陶行知 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