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5省農村法治狀況調查:農村逐漸清除“法治荒地”
治安防控用上“互聯網+”
平安農村更放心
農村是法治建設的薄弱環節,確保農村社會的長治久安,就需要綜合施策、群防群治、多管齊下,才能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
安徽省固鎮縣的陳成林曾經接到這樣一個電話,詢問他家周圍社會治安如何、發現存在什么違法違規行為:“最后還主動問我有沒有什么意見想向縣里反映,于是我就提了一句附近飯店的燒烤有污染,影響了群眾生活。”沒想到,僅隔一天,鎮政府和居委會的干部找到他了解情況,飯店的污染問題很快得到了徹底治理。
“電話訪平安”,這是固鎮縣通過設立的縣安全感滿意度調查中心隨時了解農村社會平安建設動態的一個舉措。僅今年上半年,像這樣的電話調查就有效撥打共計1.38萬個,解答老百姓關于法律、政策、咨詢各類疑問860個,對于群眾反映的156件事項均進行了及時交辦、督辦和跟蹤回訪,目前已全部辦結。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法治要想樹立威信,讓老百姓遇事就能找法用法,黨政領導干部首先得率先垂范,尤其是政法機關必須做表率。
“以前一趕上農村有征地拆遷這樣的事情,派出所就安排警力到現場去。可現在情況有了很大改變,如果要出警,就必須問清楚征地拆遷的手續全不全、程序合不合法。”江蘇溧陽竹簀鎮派出所所長王峰告訴記者,農村的法治生態正在發生可喜變化,除了過去在非法拆遷、野蠻拆遷中出現的問題得到了治理,而且派出所里如今能夠實現全程錄音錄像,保證了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從進入派出所的第一刻就有保障,杜絕刑訊逼供的發生。
除了傳統的治安防控手段,隨著互聯網等新技術飛速發展,農村社會的平安建設也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記者來到安徽固鎮縣澮南村村民王情家時,王情的丈夫正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了她和孩子。王情告訴記者,因為丈夫長年在外,家里萬一出了什么事沒個男人總是讓人有些擔心。其實像她這樣的情況在當地農村并不少見,不僅在家的村民不放心,在外務工的青壯年村民對留守的兒童、婦女、老人更是牽腸掛肚。
“不過現在好了,政府給我們家里免費安裝了一臺一鍵報警求助器,如果出現緊急情況一按按鈕,不僅村里的民警、村干部能知道,而且我丈夫的手機上也能收到信號。”王情邊向記者展示鑰匙環大小的一鍵報警裝置一邊說。“有了這樣的技術,在農村不僅能夠實現警情的第一時間處置,而且也讓村民的其他救助事項,特別是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需求得到及時回應。”固鎮縣政法委副書記、縣綜治辦主任丁恒賢說。
不僅如此,固鎮縣還運用科技打造了一套信息化立體化治安防范體系。據介紹,該縣將農村社會納入了“天眼護家園”項目,在城區監控整合的同時,還在農村易發案地區、主要道路和路口、公共復雜場所,建設監控點、“電子圍欄”、治安電子卡口、治安高空瞭望點等,實現了縣域內全方位精確跟蹤監控。
記者在澮南村看到,該村建成的視頻監控系統,不僅可以做到進出車輛、人員的自動識別,還能讓村民隨時隨地通過自己的手機查看每一處監控視頻,讓不法行為無處藏身。“有了‘互聯網+’的農村治安防控,守望相助不再是什么難事了。”丁恒賢說。
編輯:梁霄
關鍵詞:農村 法治 狀況 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