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守藝人如何成為創藝人
傳統匠人借助新媒體走進大眾視野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拾翠”“妙趣剪紙”“東家”“手工客”“哇陶”“慢藝手工匯”等手工藝類移動應用雨后春筍般出現。用戶打開手機應用,在購買手工藝品的同時,還能通過圖片、視頻了解匠人與這個行當背后的故事,品味手工藝人如何一針一線、一刀一刻地制作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首飾、茶器、家居、食品……在已經入駐了4000多名匠人的“東家”移動應用上,各類精美物件展示著東方文化之美。眾籌、拍賣、直播,“東家”創新推出的電商新玩法迅速帶動了匠人作品銷量。
“直播拍賣成為平臺上最受歡迎的形式。”趙普說。在該平臺上,沉香師歷國棟入駐4個月以來累積交易額超200萬元,其中近一半通過直播拍賣成交;景德鎮老牌瓷器品牌“九燒”在今年進行了一場燒窯直播,網易同步直播八天八夜燒窯全過程,累計觀看人數超過300萬,600件柴窯作品全部售罄。
除了這些線上交易形式,“東家”還在探索讓匠人走進大眾視野——平均每周推出兩到三位匠人的故事,通過文字、視頻等形式形成“匠人志”。“比如,景德鎮一位做孔雀釉陶瓷的姑娘,用三年時間打磨一件極致的器皿,其間經歷二十七次燒窯失敗,這是一個好故事。”趙普說。
與“東家”模式不同,“慢藝手工匯”移動應用則基于VR(虛擬現實)技術提供用戶體驗,整合故宮資訊、導覽、建筑、藏品、展覽、學術、文創等10余種文化資源與服務形態,探索數字文化服務的創新模式,為觀眾打造“可入住”的移動端博物館。
“新媒體對于提升垂直領域用戶黏性具有重要作用,這樣既保護了瀕臨失傳的傳統老手藝,也發掘了個性化、生活化、有歷史感的年輕匠人作品,為作品帶來更大的經濟價值空間。”趙普說。
中國音樂協會箜篌研究會副會長魯璐不僅是一位80后演奏家,而且多年致力于民樂樂器的制作。在她看來,各類新媒體平臺提供了豐富的傳播載體,匠人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與大家互動,為盤活產業帶來強有力的連鎖反應。
青年匠人成為推動產業創新的生力軍
束腰帶扎在后腰,雙腳踩上分經桿,一手提紗線,一手投飛梭……在湖南張家界“乖幺妹土家織錦”武陵源區生產基地內,31歲的許干文正熟練地完成上機、走線等工序,循環往復、織線成錦。
如今,有越來越多像許干文這樣的年輕人,展現出對傳統手工藝的認同,并把從事傳統手工藝品制作和技藝傳承作為職業選擇。
“調研中發現,有些老手工藝者一味地重復從師傅那里學來的‘工’,忽略了表達內心、表現生活的‘藝’。因此,傳統手工藝與各個領域的融合創新中,需要學習能力強的年輕人參與。”劉曠說。
“年輕匠人群體普遍具有國際視野,在設計思維上更加新銳、大膽,敢于創新和求變。”在趙普看來,“團隊運作、設計創新、實用為主、設計思維、全球視野”,這些應該是互聯網時代“電商化匠人”的共性。
“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讓傳統手工藝流動起來,在立足過去的基礎上開創未來文化新業態,這是文化傳承發展的健康方式。”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曹雅欣認為,“電商化匠人”對傳統文化的創新需要立足信息時代的特點,這項具有轉折性、突破性的工作單靠傳統匠人很難做到,必須依靠伴隨互聯網成長的“原住民”實現。
曹雅欣還表示,不能將傳統手工藝品簡單地搬上互聯網,也不能僅僅將互聯網看作手工藝品展示的窗口和傳播的平臺,“年輕人從老匠人身上學藝后,要結合時代的任務進行創新傳承,否則傳統文化在互聯網上的生命力就會消減”。趙普也建議,“電商化匠人”應該做到“繼承傳統求突破,師古不泥變中新”。
“互聯網+”思維與工匠精神缺一不可
身處“互聯網+”時代,匠人需要具備“互聯網+”思維,才能擁有更多機會從幕后走向前臺,也讓傳統手工藝品從小圈子走向大市場。
“傳統手工藝無法排斥,也不能排斥市場與商業。要明白‘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分享是最好的傳播’的道理。”趙普認為,手藝人要可持續地生存,就要借助一種合理的市場模式,讓手藝人能通過手藝養活自己和家人,發展事業、傳承事業甚至得到更為豐厚的市場回報,進而吸引更多后來人學習、傳承這門手藝。
“即便傳統手工藝匠人被‘電商化’,也不能喪失工匠精神。不能因為市場需求的擴大而放棄對品質、對技藝的追求。”魯璐表示,現在人們的審美和鑒賞能力亟待提升。
另外,互聯網時代傳統手工藝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也不容忽視。“尤其手工藝作品在電商渠道下創作、銷售,其‘原真性’和從業者的權益都很難得到有效保護,這也是我國民間手工藝保護與傳承面臨的一大難題。”劉曠說。
想要手工藝品不被“山寨”,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傳統技藝念好知識產權的“緊箍咒”。對此,許干文、魯璐等青年匠人呼吁:“要對傳統手工藝的文化樣態、傳統知識、遺產資源、藝術形態等進行嚴密的法律保護,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匠人借助互聯網由‘守藝人’轉變為‘創藝人’。”
編輯:楊嵐
關鍵詞:傳統 手工藝 匠人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