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機遇與挑戰:“智能代工”現象觀察
鏈接:美國“智能代工”繁榮背后
伴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人工識別技術的發展,以及傳感器的普及,智能機器正在迅速崛起,未來科技正如高速列車般向我們疾馳而來,并將以難以察覺的速度,給我們帶來未知的挑戰。在“智能代工”如此蓬勃發展的今天,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美國,又是怎樣一番情景?
智能時代,機器地位將更穩固
19世紀初期,70%的美國勞工仍在農田中工作。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生產逐漸轉向新的制造過程,機器開始大規模取代人力、畜力,大規模工廠生產開始取代個體手工生產。自動化技術的普及,使得僅有1%的人在從事這些工作,其余絕大部分工作已被機器取代。
而在人類邁入人工智能時代的今天,機器的地位將更加穩固。
在農業勞作中,機器化將繼續發展。
在工業生產中,據相關機構估計,目前美國有150萬到175萬臺工業機器人,到2025年,這個數量可能會增加到400萬至600萬臺。比如亞馬遜這樣的公司,正在用這些不知疲倦的家伙重復枯燥地舉起或沉重或微小的貨物,對其檢索、分類,然后裝上卡車裝配貨物,并正在嘗試用無人機為用戶配送。
在醫學領域,醫生的手術正在變得機械化,藥房只需機器人就可以配藥,連疾病咨詢智能機器人也可以做。
在服務領域,將出現機器人清潔工、快遞員、出租車司機。
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家Daron Acemoglu和Pascual Restrepo今年3月發表的報告稱,自1990年以來,機器人已經讓美國失去了36萬至67萬個就業機會。Daron Acemoglu估計,2015年至2025年間,工業機器人將導致就業人口比例下降0.94至1.76個百分點,工資增長率下降1.3%至2.6%。
幾乎可以肯定,本世紀末,或者就在幾十年后,我們所熟悉的職業中,從體力工作到腦力勞動,70%的工作同樣被機器、或者說新一輪自動化技術取代。
應對失業,需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回顧歷史,審視人類命運,就會發現,每一個人類文明都始終在探索和創新。”全球頂尖人工智能科學家李飛飛說,“可以想象,幾十年后,收入最高的職業必然會依賴于那些目前尚未被發明的機械與技術。我們之所以還無法想象這些職業的存在,是因為機器人能創造出我們今天還無法想象的未來需求。”
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會帶來巨大的繁榮,同時也會帶來持久的社會影響。
Daron Acemoglu指出,尖端技術工作的發展會比40年前更為快速,藍領職業會迅速萎縮。他說,在1760年至1850年間,得益于工會和高中教育的普及發展,當時的技術發展所帶來的益處才抵達低端藍領階層。因此,對于那些被機器、自動化或其他科技“奪走”工作的勞動力來說,為他們提供新興教育和培訓,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體系尤為重要,這將減少和縮短技術發展對社會帶來的陣痛。
而與此前大規模技術革命不同的是,此輪智能革命,不僅藍領工作者會受到機器人的“傷害”,白領也同樣會遭到威脅。
AlphaGo之父戴密斯·哈薩比斯說:“目前就應著手思考如何改善教育質量、提升就業能力,考慮如何重新分配被替代的工人。就個人而言,應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也許每5年就要重新考慮一下自己的職業道路。”他認為,雖然不必擔憂人工智能對社會造成威脅,但面對未來的挑戰,從政府、社會到個人,都應該立即行動起來,擁抱轉型。(駐洛杉磯記者 郭爽)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機器人 智能代工 人類 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