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高齡農民工陷困境:留城工作難找 返鄉退休無靠

2017年08月10日 10:08 | 作者:鄔慧穎、董小紅、吳帥帥、孫清清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返鄉群體遺留問題待解決

除了堅守城市的,近幾年一些高齡農民工已經選擇告別城市,回到家鄉,但遺留下的職業病與無養老保險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已經56歲的王福茍,因常年做搬運工作,7年前被診斷出嚴重腰間盤突出,經鑒定為傷殘等級十級。打工幾十年的他因為不夠錢住院,回到江西省樟樹市大橋街道龍灣村的家中休養。2011年,他也曾嘗試到福建漳州一家企業打工,但因為身體不適且檢查出肝病、胃病等問題返回老家。

“就算一身病,也要養活家庭。”如今,王福茍已經承受不了任何重活,只能在樟樹市一家賓館做保安,僅靠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維持全家生活。“我老婆也有低血壓,家里還有孫子和80多歲的母親,一家人的開支實在是太大了。”

此外,記者了解到,大部分第一代農民工都沒有給自己辦理養老保險的意識,而醫療保險也僅是報銷范圍有限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

“以前一直都沒有要買養老保險的想法,現在有些后悔了。”今年55歲的鄧小華是江西省宜春市人。從1993年便開始外出打工的他,2008年回到老家在建筑工地做散工,每月工資3000多元。“為了全家人的生活,我不能休息。”

“每個月的收入只夠全家人的溫飽,我們夫妻倆都沒有買養老保險,所以想自己創業試試看。”鄧小華沒繳社保,自然沒有養老金。近幾個月,正好有朋友邀他一起在附近的村子做養殖業生意,“做生意收入應該還不錯,也許可以維持后半生的生計。”

“回鄉只是一個開始”

“回鄉只是一個開始。”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卓認為,當前農民工返鄉后可能會遇到一系列的尷尬困境,而造成這種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是屬于較早出去打工的一批農民工,當年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技能培訓,可能在城市常年從事低端勞動力密集職業,對自己人生沒有長遠規劃。當他們年老后,很多人在城市難以立足,不得不選擇歸鄉這條路。

“隨著年齡增長,中老年農民工退返人群激增,過去農民工福利不完善所積累的心理困惑、現實困難、多種因素可能導致的問題,需要全社會特別關注。”四川省農科院原副院長劉建軍說。

劉建軍認為,改革開放后較早離鄉出來的一代青壯年農民大軍,當年主要在18歲到40多歲,如今多數已是55歲到70歲左右了。中老年農民工只身或舉家投身國家經濟建設,可謂“犧牲”了一代、二代、甚至三代人——農村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不少家庭夫妻難聚,孩子流離就學轉學難,家鄉父老沒法照顧。在當年那種低工資、低保障、難維權、艱苦甚至惡劣的生存生活條件下工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社會建設和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理應得到關注、受到關懷。

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咨詢師李云歌認為,作為城市“邊緣人”,中老年農民工情感長期無寄托,回到家鄉后,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很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或者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尤其是很多中老年農民工只身一人回到家鄉,或者兒女常年在外打工無法照料的,他們的孤獨感、無助感非常強烈,但是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李云歌說。

相關保障制度需完善

接受采訪的有關專家學者認為,為了讓中老年農民工回得去、留得住,政府不可缺位。

摸清中老年農民工底數。劉建軍認為,需要對第一代農民工數量、區域分布、分類結構、養老歸宿地、生活狀況、基本保障等問題給予重視并部署專項調研。

高齡農民工養老體系待完善。有關專家建議,國家應立法或出臺政策統一全國農民工養老制度,加大力度統籌和規范解決老年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醫保、福利等基本保障,務求全覆蓋,應保盡保落到實處。

中老年農民工文化素質偏低,職業技能培訓仍需加強。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卓認為,中老年農民工出去打工早,自身文化素質較低,部分勞動者年齡偏大,又缺少技術,回到家鄉后,缺乏相應的謀生技能。

引導返鄉中老年農民工參與鄉村治理。王卓認為,這批返鄉的中老年農民工在外打工多年,接受了城市生活理念,在思想和見識上相對開放一些,在鄉村治理過程中,可以引導他們積極參與。例如安排一些公益性崗位,或者進入村委會等,讓他們成為農村進步的“帶頭人”,發揮余熱促進家鄉發展。

編輯:李敏杰

01 02

關鍵詞:農民 民工 高齡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高濑 | 天天看精品动漫视频一区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网站不卡 | 亚洲青青视频在线观看 | 丝袜美腿亚洲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