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中國反貧困斗爭的偉大決戰

2017年08月13日 19:21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不屈于命運,不甘于貧困,竭盡拼勁、韌勁和闖勁,以偉大的決戰標注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有一種精神叫“不屈”,推開甘肅定西扶貧開發紀念館的大門,它撲面而來。

定西,年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三成。不毛的土山、漫天的黃土和山坡上踟躕的放羊人,是人們最深的記憶。風沙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出人們臉上的皺紋溝壑一樣深。

難道這里的土地只能生長貧窮?

定西人不信!

干旱缺水,定西人就發明“水窖抗旱法”,截至目前,定西已挖了30多萬眼水窖;降雨少,小麥不行,就摸索種土豆,成了全國土豆三大主產區之一;冰雹多,地上莊稼常遭災,就種根莖類藥材,發展成全國中藥材種植、加工和交易的重要基地。

有一種信念叫“不甘”,它鼓舞著人們鉚足一股勁改天換地。

貴州省織金縣核桃寨地處群山深處,無路,背簍伴隨這里每一個人生。

娃娃在背簍里長大,又繼續背著背簍起早摸黑在大山里討生活。一條布滿腳印的山中小道,當地人走起路來大都是身子向山壁一側傾斜,脊背微拱,一手扶著土石樹木,一手反背在后,托著背簍,抬頭望向前方--這個姿勢仿佛成了歷史的定格。

背簍太小,裝得下幾口人的生計,卻裝不下一家人的幸福。山里的好東西運不出去,山外的好日子也背不進來。村民好不容易喂大的豬,準備趕到山下賣個好價錢,常常還沒等趕出山,豬便累死在半路。老人對年輕人經常說的就是“有本事就出去別回來”。

村里出去的年輕人還是回來了。2011年春節,一個叫楊文學的青年揣著在貴陽用背簍掙下的13萬元,回來裝修新房。酒菜擺好,楊文學招呼大伙兒坐下來“擺龍門陣”:

“從小當‘背簍’,背了10多年,還是這么窮!”

“外面的路這么好,什么時候咱這也能有路?”

“難!怕是這輩子等不到了。”

……

你一言,我一語,幾杯米酒下肚,愁云籠罩心頭。

楊文學“騰”地站了起來:“不修房了,錢拿來修路,誰愿一起干?”

“干,再苦再難也要刨出一條路來!”飯桌上的人先是一愣,然后異口同聲。

無路難,開路更難。熱火朝天地干了兩個月,毛路還沒見影兒,沒錢了。寨子里22名年輕人湊在一起喝了頓酒,第二天背上背簍再次出發“闖貴陽”,發誓“背條大路回故鄉”。

楊文學們背簍籌錢時,“背簍哥修路”的故事在十里八鄉傳開來。人們被這些年輕人的夢想深深感動著:有捐錢的,有捐砂石的,寨子里越來越多在外地打工的人回來出工出力……

一千多個日夜,抹平了最后一塊水泥,一條緊貼懸崖、跨越河谷、穿寨入戶的兩公里連寨路竣工了。

一通百通,核桃寨的“小康路”越來越寬。通路兩年多來,寨子里蓋了30棟新房。當年當“背簍”的年輕人放下背簍回來搞起了養殖和特色種植,產業已成規模。

脫貧有多難,這片熱土上的人就有多拼。

楊文學們“背”出一條路的脫貧故事,在千里之外的定西、井岡山、秦巴山區,在全國每一個貧困角落上演著,一條條脫貧致富的新路正不斷在人們的腳下伸向遠方——

30多年前,定西頂著脫貧的巨大問號;30多年后,定西人把這個問號變成了巨大的驚嘆號:貧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萬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37萬人,貧困面從78%下降到14%,農民人均純收入從當初的105元提高到2016年的5854元。

90年前,井岡山的鄉親們手捧著分田地后收獲的玉米,唱著《十送紅軍》送親人;90年后,井岡山全市4000多貧困戶靠著自強不息的精神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快頂不住時,就躲在屋里哭一場,哭完后,繼續干活。”回憶起自己的脫貧路,井岡山荷花鄉高隴村49歲的村民梁清香感慨萬千。她身后,竹林掩映中的三層小樓格外引人注目。蓋起這房子,她用了12年。

丈夫截癱,公婆多病,兒女年幼,她從不叫一聲苦,從下地種田上山種樹,到養豬養牛,靠自己的雙手一點點改變著貧困的現狀……

每一個貧困戶,都有一個自己的戰場。

“寧愿苦戰,不愿苦熬”。這是一幅寫在籬笆墻上的標語,字跡歪歪斜斜,卻振奮人心。

“為啥想到寫這幅標語?”

“為栽花椒樹,去年我在山坡上砍荒,到處是荊棘,雙手流了很多血。但是,要想脫貧就不能當懶人。種花椒樹跟紅軍打仗一樣,剩我一個人也要打贏。所以我在墻壁上寫了這八個字。”四川省通江縣柳林村貧困戶李國芝說。

柳林村,位于秦巴山區深處的一座山頂上,山下是通江縣兩河口鄉。1932年,紅四方面軍挺進四川占領兩河口,邁出了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步。

“寧愿苦戰,不愿苦熬”。這是當年革命精神的繼承,是今天反貧困戰場上人民群眾的堅守。

改革是重錘。與貧困斗,唯改革者贏,唯改革者進

王洪梅,河南省滑縣大子廂后街村黨支部書記。

2016年12月12日,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今天有點陰冷,人們仍然熱火朝天地在村里葡萄園干活,一座座現代化的葡萄大棚慢慢露出了雛形。這一切,都源于村里搞土地流轉……60歲的王長發土地流轉了,還長期在葡萄園打工,一年能掙近2萬元。村民高興,我心中也是美滋滋的。”

“土地流轉”,這一載入中國反貧困史冊的新詞匯,標刻出當代中國又一新的巨大變革。

這不由讓人們又想起了30多年前的那個冬夜——

安徽小崗村的一間舊屋內。

35歲的嚴金昌和另外17戶村民以“托孤”的方式在白紙條上按出一片紅手印,把村里土地包產到了戶。第二年,嚴金昌等村民家的院子里第一次堆滿了糧食。

30多年后,嚴金昌又一次按下紅手印,將家中的10畝土地流轉出去。第二年,他家年收入第一次突破10萬元。

兩次紅手印,兩次巨變,印證了同一個歷史邏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與貧困斗,唯改革者贏,唯改革者進。

從前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頭”被一一砸開,見證著改革的勇氣,推動著反貧困斗爭一步步走向勝利。

這是一場仍從土地入手的歷史性變革——

“土地流轉”,林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帶來了我國農村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呂勝勤老漢這樣講述土地流轉給自己生活帶來的變化:“我現在是到地里上班了。”他說,“干的活輕松,離家還近。”

呂勝勤是山東菏澤市孟莊村人,他去年把家里全部5畝多地流轉到牡丹專業合作社,開始收租金、給合作社當工人。

“5畝多地一年租金就是9000多元。”呂勝勤臉上一直掛著笑。

土地流轉喚醒了農村“沉睡的資本”。截至去年,全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4.71億畝,超過耕地總面積35%。全國農戶家庭農場超過87萬家,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超過188.8萬家。

從山下的土地延續到山上林地,與土地流轉“二重唱”的是林權改革。

上世紀80年代,由于一些歷史原因,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方式的農村土地改革,沒有延續到山上,山林一直屬于集體所有。

回憶起那段日子,福建省武平縣捷文村的村民李桂林感觸頗深:“全村164戶村民守著2.6萬畝林地,卻過著窮日子。”

2001年12月30日,李桂林領到了全國第一本新式林權證。轉過年來的初夏,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到武平調研,作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指示,林權改革在福建全面推開。2008年,這項改革在全國全面鋪開。

所有權明晰,激發了群眾的積極性,讓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林農走上了致富路。

這是一場涉及干部責任的制度性變革——

改革貧困縣考核機制,扶貧開發成為考核的主要內容,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減少貧困人口數量、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成為考核的主要指標。

“在2016年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我縣考核結果全省掛末。對此,縣委、縣政府集體深刻檢討,作為縣委書記和全縣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我負主要責任。”

2017年5月,貴州省天柱縣委書記陸再義,在一次全省的大會上作出公開檢討。

看GDP,天柱并不差:在全省處中游,在所屬自治州處上游,但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因為貧困人口識別退出不精準,在這次全省脫貧攻堅綜合考評中排名墊底。

在大會上作檢討,讓陸再義深受震撼。“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到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境地。”

縣里四大班子專門建了“知恥后勇脫貧攻堅”微信工作群;16個鄉鎮對脫貧數據逐一進行入戶調查核實;每月開一次脫貧攻堅大比武現場會,各戰區各鄉鎮在擂臺上曬成績、亮短板……

改革帶來工作重心的轉變,廣大貧困地區干部狀態、當地貧困人口的生活面貌,都“脫胎換骨”。

貧困地區黨員干部不再唯GDP,貧困鄉親的生活小事成了他們的心心念念。

羅軍元,江西省農業廳派駐到井岡山新城鎮排頭村擔任第一書記。翻開他的工作日志,就能感受到他日日掛心的“小事”:“搜集24個貧困戶的‘微心愿’,讓農業廳的同事認領;重陽節,為24個8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上一床棉絮、一個暖手袋……”

“‘微處發力’讓百姓待自己就像朋友一樣,能夠和我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羅軍元說。

這是一場以市場為導向的根本性變革——

井岡山人便走在這條路上。

清晨,黃坳鄉剛剛從沉睡中醒來,鄉電商服務站的黃小華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從開業到現在一年多,寄出了1.7萬多個包裹,價值160多萬元哩!”拿著厚厚一沓快遞單,黃小華告訴記者,這些寄出的商品大多是貧困戶生產加工的,其中合作社入股的46戶貧困戶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井岡山18個鄉鎮都有電商扶貧站點,“前店后村”的電商產業模式帶動2446名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山東沂蒙山的農民也走在這條路上。他們竟把自己種的蜜桃賣到了6000公里外的中東迪拜。

歷史上,沂蒙山“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外貨不入、土貨不出”。沂蒙深處的毛坪村,有著果業種植傳統。過去這里種出來的水果只在周邊銷售,果農辛辛苦苦一年掙不了幾個錢。

將蜜桃賣到迪拜的人叫劉宗路。

2015年,他得知迪拜的蜜桃價格很高,但路途遙遠,往往還沒運到迪拜就已經腐爛了。

別人聽個熱鬧,劉宗路卻上了心。隨著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劉宗路越發覺得萬里之外有商機。

他跑到上海,請教國內水果保鮮權威專家,改進儲存方法;咨詢了海關,改進了報關流程……

劉宗路成功了。4萬斤蜜桃到達迪拜,基本完好無損,幾毛錢一斤的蜜桃,在迪拜賣到了十幾元。

思路一變天地寬。

全面深化改革,打開了脫貧的萬千路。

編輯:薛曉鈺

01 02 03

關鍵詞:習近平 貧困 脫貧 呂梁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本久久精品久久 | 欧美亚洲国产另类在线观看 |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 日韩按摩在线一区 | 亚洲RB在线视频 | 亚洲AⅤ午夜精品福利一区 亚洲日本成熟女人性视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