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多一些醫者仁心就會少一些醫患沖突
最近,一起醫療糾紛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醫患關系和醫患矛盾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不時就會跳出來刺激一下公眾。
醫患矛盾的惡化,背后有深刻的社會原因,這個要說起來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講清講透的。從醫患雙方來說,似乎也難以把責任推給哪一方。不過,由于在醫患關系中,醫(醫生和醫院)是起主導作用的一方,病人相對被動,因此,如果醫生和醫院能夠真正踐行“治病救人”的職業精神(當然我相信多數醫院和醫生是這樣做的),出問題時能夠積極主動地和患者及家屬溝通,醫患矛盾是可以顯著減少的。
故從醫的一方來講,要消除醫患矛盾,除了提高醫術這個看家本領外,還要重塑醫生的職業倫理和職業精神。在這方面,我相信,每個醫院都有對醫生的醫德教育和要求。但為什么醫患沖突依然不斷?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們的一些醫院和醫生缺少傳統醫者所具有的對生命的敬畏、悲憫和仁愛。在這個社會大轉型的環境中,市場和商品的觀念充斥著每個人的頭腦。
我不是說市場和商品的觀念有什么錯,但顯然,如果醫院和醫生被市場和商品觀念主宰的話,那么惻隱和仁愛之心勢必會弱化。相對其他行業,醫院和醫生以救死扶傷為志業,惻隱和仁愛之心若弱化,后果就會更嚴重。
醫術被儒家稱為“仁術”,醫生要求有“仁心”,所以有“醫乃仁術”“醫者仁心”的說法。強調“仁”,是儒家文化和思想對醫生最基本的要求,所以,醫生在過去也叫做“儒醫”。儒者,仁也??鬃拥暮诵乃枷刖蛧@著“仁”字:“為仁由己”“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那么對醫生,當然要做到基本的“仁”。
西晉人楊泉在《物理論》中對此有明確論述:“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之士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泵鞔t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夫醫之為道,君子用之于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把“大醫”界定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
可以說,儒家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代的醫學和醫家,儒和醫是相通的,“不為良相,愿為良醫”就是二者關系的生動寫照。
可惜儒家的“仁愛”精神,在近代的變革特別是最近二三十年來,隨著市場等價交換原則的流行,在醫院和醫生身上日見稀薄了。
近讀友人寫清嘉慶年間御醫汪必昌之文,深為汪身上留存的儒家“仁愛”之心感動。汪本是書香之家,在當地頗有名望,但后來因為父老母病,家境漸入貧寒,出于謀生壓力,他沒有走向科舉而是走上學醫行醫之路。汪以自己精湛的醫術做到太醫,告老還鄉后,一邊行醫,一邊著述,留有《聊復集》五卷和《傷寒三說辨》等珍貴醫書。
汪必昌在《聊復集》中寫道:“是集無浮文,無余白,一字一句,惟求實學。”其在《醫階辨證》自序中又寫道,對疑似之癥辨認后“再用前賢諸方,虛則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不致疑誤,而病者不致含冤于地下。”這種精神和醫德,正是我們當下欠缺的。汪在晚年把大量時間用在整理記錄古今秘方,目的是讓它傳布后世,使人們少受一點疾病之苦。
這樣的儒醫仁心,恰恰是我們今天所欠缺的,而解開醫患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需要醫院和醫生多一些“仁術”和“仁心”。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醫患 醫生 醫院 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