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重口味沒營養帶劇毒 學生閱讀“亞健康”
不少玄幻、仙俠雖好讀卻“沒營養”
上了六年級的曉梅在剛剛過去的那個暑假里紙質書的閱讀量超過了百萬字。按照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整個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量是不少于145萬字,曉梅一個暑假的閱讀量并不低。
但是,仔細翻看曉梅的閱讀書目發現,除了魯迅的《朝花夕拾》和《駱駝祥子》,曉梅的閱讀量主要是3本《三生三世》貢獻的。
當前,各種網絡文學改編的電影、電視劇已經呈現“霸屏”之勢,由此熱銷的書籍雖然是紙質圖書,但是其實質就是網絡文學。
“別的影響先不說,網絡小說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全都是由短句子組成,這類東西讀多了孩子將來不僅很難寫出嚴謹、工整、優美的長句,就連讀懂長句都難。”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現正在致力于青少年閱讀研究的付平說,過多閱讀網絡文學不僅降低孩子的閱讀品位,而且也會傷害他們的文本理解,也就是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閱讀素養,連孩子的應試能力也會傷害。
有媒體曾撰文批評了同類型的網絡仙俠小說“架空現實倫理”,也有學者批判這類玄幻文學裝神弄鬼,其價值世界是混亂而顛倒的。
雖然這類玄幻、仙俠類的圖書沒什么營養,但是卻非常吸引孩子。
2015年年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少年兒童數字閱讀狀況的九大發現》,其中一條便是“網絡小說及其衍生品接觸率高,少數出現閱讀網絡小說成癮的癥狀”。5000多名中小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60.3%的少年兒童閱讀過網絡小說,66%的少年兒童每周閱讀網絡小說的時間在3小時以內,超過3小時的有17.4%,45.2%購買過網絡小說紙質書。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百度貼吧里“逛了一圈”,發現該貼吧的人數近35萬,在里面發帖的大部分自我介紹是“樓主馬上初一了,明天期末考”“樓主是一名剛上初一的學生”“本人是小學生”以及各種“學生黨”。
而像這樣的書也是圖書館書架上的“常客”,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某圖書館發現此類書通常封面破損較多,甚至出現散頁的現象,看上去經過多人手中被多次翻閱過。
愛情小說需“分別對待”
對于幾代家長一直嚴防死守的愛情類小說,專家反倒沒給強烈的否定。“要另當別論”,孫宏艷說,因為言情的東西從古代到現在一直都有,比如在上世紀80年代很多大學生看瓊瑤的言情小說,而現在也有當代的言情小說,如果單純只是言情,一些相對比較純美的小說中學生是可以讀的。“尤其是到了青春發育期,即使不讓孩子讀,他們也會在圖書館或者別的地方找到這樣的書去讀”。
正在英國念大一的林圓圓回憶起自己當年的小學時光,對看過的言情小說書名記憶猶新,“當時甚至寫作文都會模仿這些小說的文風,到了初高中則覺得這些東西太幼稚了。”
家長的態度則與專家有較大不同。
“現在的言情小說與以前的也有很大不同,我們當年‘追’的那些瓊瑤小說,真的打動人心,現在的小說不打動人心只打動眼球。”小學六年級學生家長王巖中說,尤其是在一些“霸道總裁”類型的小說,感情不是談出來的,而是充滿了“用錢”+“用強”的統一套路,不僅不能讓孩子體驗到純美感情帶來的“怦然心動”,反而讓孩子產生“感情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錯誤認識。
“對于這類圖書,最重要的還是引導。”孫宏艷說。
對于言情類小說,重要的不是“堵”而是“疏”。言情小說女生讀得比較多,因為女生發育得較男生早一點,更早地對愛情產生憧憬和想象,讀這些書其實也是讓她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或者情感上得到寄托。剛剛上初一的女生馮怡說,“其實自己喜歡看言情類的小說并不是想跟書里面學,就是覺得跟著書里的人笑過、哭過挺過癮的。”
“家長最重要的在于怎么引導中學生在青春期對友情、愛情及朋友交往各個方面的看法,同時這也涉及閱讀分級的問題,就算是中學的低年級和高年級要讀的書也不一樣,需要在管理安排上更細致人性化,適應孩子的成長需要。”孫宏艷說。
其實,不僅是學校的圖書管理員,社會上圖書館的管理員、其他行業的工作人員在面對未成年人時,首先都應該把自己定位為孩子的師長。當孩子要選擇圖書時,都有責任去鑒別什么是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另外,孫宏艷還提出要建立嚴格的閱讀分級制度,“不同的書對不同年齡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從出版社、作家等全社會的角度去設立一個閱讀分級的國家標準”。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閱讀 孩子 網絡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