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近200年間中美日關系如何演變?這篇文章說透了
就中日關系而言,與美國相比,日本作為中國的近鄰,在對華認識上的轉變更為深刻。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作為現代化競賽的優勝者,一直用一種俯視的眼光看待中國。二戰之后,增加了一種懺悔心情。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急起直追以及反超,日本變得日益焦慮,加之兩國在歷史上遺留的創傷并未愈合、還存在著領土爭端,這些都使日本對中國的認識比其他國家更為嚴峻。日本的作為越來越像是一個針對中國的“神圣同盟”的“橋頭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關系總體呈下滑態勢,一度刷新自邦交正常化以來的低點。
就美日關系而言,在經歷了冷戰結束初期短暫的“漂流”之后,美日兩國在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的問題上找到了共同點,美國為此不斷要求日本在同盟體系中承擔更多的責任,美日同盟日益緊密和外向化,而日本則借機不斷向所謂“正常國家”邁進。總之,東亞地區地緣政治競爭的色彩在不斷加重,為世界上這個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投下一道濃重的陰影。
資料圖片:2014年4月24日,東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首腦會談后共同會見記者,奧巴馬表示釣魚島是《美日安保條約》的適用對象。這是美國總統首次明確作出這一表態。
縱觀美國與東亞關系演進的歷史,我們會發現,美國與這個地區的關系大體經歷了兩個百年:第一個百年從美國獨立到19世紀末。在這個百年中,美國與東亞關系的歷史是一部自東向西、美國以一種強勢撞擊的方式走進該地區的歷史。第二個百年從19世紀末一直延續到現在。在這個百年中,美國一直在這一地區扮演關鍵角色,而且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外來角色,而角色的內容不斷地在列強、平衡者、拯救者、塑造者之間切換,美國與這個地區主要國家的關系也在敵友之間反復變換、幾經戰火,形成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利益和情感糾葛。
放眼這200多年的歷史,美國和東亞地區都經歷了一個成長的過程,美國從一個偏隅北美的國家成長為一個世界性的超級大國,而東亞地區,盡管曲折和相對滯后,也由一個落后封閉的地方發展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的重心。
冷戰結束后,美國開始獨享“唯一超級大國”的單極時刻,雖有意東顧,但野心膨脹,最終卻深陷中東。2008年金融危機突發,加之兩場戰爭的拖累,驀然回首,美國發現,經濟復蘇、霸權維系、戰略歸依的真正落腳點正是太平洋連接的廣大地區。而這一地區巨大的發展空間以及依然復雜的內部關系,也為美國的再次東顧留下了空間。
資料圖片:美日印“馬拉巴爾”聯合軍演
但是,今天的東亞不是當年的東亞,雙方之間的互動早已從異質體系的碰撞轉變為同質體系的互構,從中心與邊緣的關系轉變為雙核競爭,雙方的關系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
盡管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將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目標由優勢擴展逐步降低為優勢確保,但美國確保優勢的目標與能力之間落差在不斷加大,日益感到力不從心,甚至心生倦意。
在2016年的美國大選中,帶有本土主義和孤立主義色彩的特朗普認為,在安全領域,美國過度地承擔了國際安全的責任,讓美國的盟友免費搭車。為此,他要求盟國為美國分擔負擔,稱“美國在保護歐洲、亞洲盟友安全上花費了數萬億美元,這些國家必須為此付費”,否則“美國就應讓他們自生自滅”。他還表示,日本、韓國不能永遠依賴美國。在經濟領域,他認為,中國、日本、韓國對美國實施不公平貿易,“盜竊”美國工作機會,坐擁“巨額貿易盈余”。在特朗普上臺的第三天,他便簽署行政令,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
【“坑”你沒商量】路面突然塌陷出一個“特朗普貿易政策”黑洞,路牌“TPP”掉落洞中,而急駛而來的安倍乘坐的“亞太伙伴”小汽車也應聲掉落到黑洞里。(《日本時報》網站)
特朗普這些言行,不論在美國國內還是在東亞各國都引起了極大的困惑。將特朗普言行和這些困惑結合起來看,可能正好從一個側面表明,美國與東亞的關系到了一個需要深度調試的節點。如何使這種調試向良性的方向發展,太平洋兩岸需要以一種更為平等、包容的方式共同探索和諧共處的未來。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近200年間 中美日關系 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