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韓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二、 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當前,脫貧攻堅進入系統發力、重點突破、集中攻堅的關鍵階段。要認真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的實踐,始終堅持“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標準,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狠下繡花功夫,拿出過硬辦法,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一)進一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癥下藥,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樣化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徑。就發展特色產業脫貧而言,要支持貧困群眾立足各地資源條件,發展適宜特色產業,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就引導勞務輸出脫貧而言,要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貧困群眾就業能力。拓展貧困地區勞動力外出就業空間,建立和完善輸出地與輸入地勞務對接機制。就實施易地搬遷脫貧而言,要因地制宜選擇搬遷安置方式,合理確定住房建設標準,完善搬遷后續扶持政策,確保搬遷對象有業可就、穩定脫貧,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就結合生態保護脫貧而言,要創新生態資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為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完善森林、草原、濕地、水土保持等生態補償制度,提高補償標準,讓貧困群眾從生態保護修復中多得實惠。就開展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脫貧而言,要實施好健康扶貧工程,保障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切實減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個人醫療費用負擔,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就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脫貧而言,要完善政策設計,做好農村低保對象的核實排查,盡快實現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就資產收益扶貧而言,要強化監督管理,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機制,確保資產收益及時回饋持股貧困戶。對脫貧戶不能撒手不管,要“扶上馬、送一程”,避免出現“一幫扶就脫貧、不幫扶就返貧”的現象。
(二)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志和智就是內力、內因。沒有內在動力,僅靠外部幫扶,幫扶再多,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在脫貧攻堅中,要注重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重視從思想上拔窮根,引導他們形成艱苦奮斗、自強自立、苦干實干的精神狀態,消除精神貧困。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實施教育扶貧工程,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國家教育經費要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繼續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加大支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力度。對農村貧困家庭幼兒特別是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
(三)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脫貧攻堅是全社會的共同義務,要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唱好脫貧攻堅的大合唱。進一步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東部地區根據財力增長情況,逐步增加對口幫扶財政投入。要把幫扶資金和項目重點向貧困村、貧困群眾傾斜。完善省際結對關系,實施好“攜手奔小康”行動,著力推動縣與縣精準對接。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加大產業帶動扶貧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定點扶貧工作,建立考核評價機制,確保各單位落實扶貧責任。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扶貧開發,著力打造扶貧公益品牌,表彰對扶貧開發作出杰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激勵社會各界更加關注、支持和參與脫貧攻堅。
(四)進一步強化脫貧攻堅責任制。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脫貧攻堅縣(市)要真正承擔起主體責任,貧困縣縣級黨政正職攻堅期內保持穩定。選好配強并充分發揮第一書記作用,強化駐村幫扶工作,幫扶工作隊要真正“下得去、待得住、真扶貧”。加強村兩委建設,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實施最嚴格的評估考核,發揮考核評估的指揮棒作用,提高考核評估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倒逼各地落實脫貧攻堅工作責任。進一步加強脫貧攻堅督查巡查,推動政策舉措落地。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紀檢監察、審計、檢察、媒體、社會等各類監督渠道的作用,以監督促扶貧工作進步。進一步強化扶貧資金項目監管,推進財政涉農資金在扶貧領域統籌整合使用,提高資金整合效率和使用效益。嚴肅查處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腐敗問題。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脫貧 貧困 扶貧 攻堅 貧困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