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以學術卓越引領“雙一流”建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
科研創新,新征程凝聚新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處長江經濟帶腹地,2017年啟動了“長江流域地質過程及資源環境研究計劃”,將自身發展戰略統一到國家發展戰略上來,努力踐行“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學校還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分別建立深圳研究院、浙江研究院等產學研平臺和產業孵化基地。
學校圍繞國家對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的需求,依托優勢學科,申報和建設的“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2017年8月正式通過科技部組建驗收。該中心是我國地理信息系統關鍵技術研發、技術成果轉化、產品應用推廣、產業示范的重要基地,能為我國地理信息行業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
地質調查工作是我國國土資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面參與到地質調查工作,培養高質量的地調人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我國高校中最早成立地質調查研究院,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結合學科前沿,在基礎地質、礦產資源、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等研究領域開展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和創新實踐,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價值的成果。
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還充分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積極強化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在擴大合作領域、豐富合作項目、深化合作內涵、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互惠互利、校地共贏的發展格局。
思政主導 新思想構建新格局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思政課教師們把思政教學當作畢生事業,名師層出不窮,“紅歌王子”許水貴副教授、榮獲“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4年度影響力提名人物”稱號的郭關玉副教授……學校上自書記、校長,下到普通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紛紛擔當起立德樹人的重任,力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
學校大力改革思政課實踐教學,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拿出兩個學分,每年暑假組織全校大二近4700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全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擔任“社會調查”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先后建立武漢高科、河南油田、紅安縣檔案館、英山縣烏云山村等實踐教學基地,每逢假期,老師們帶領學生深入農村、企業,引導學生認識社會,提升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對接。
作為地學特色行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近65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用艱苦奮斗精神構建校園文化之魂。在“品德高尚、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知行合一”人才培養目標帶動下,艱苦奮斗精神作為大學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學子,成為激發一代代地大人為實現學校發展目標和教育理想而自強不息、努力奮進、立志成才的重要精神源泉。通過深入學習理解十九大精神,師生們切切實實認識到,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定要緊密結合學校發展戰略,立足學習和工作實際,拿出勇氣、拿出干勁,創造無愧于時代的業績,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學校 地質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