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陳吉寧: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2018年01月11日 08:28 | 作者:陳吉寧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重點任務和舉措

黨的十九大報告緊盯環境保護重點領域、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加強大氣、水、土壤等污染治理的重點任務和舉措。要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加快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激勵和約束并舉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綠色行動體系,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

打贏藍天保衛戰。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和措施強度前所未有,大氣環境質量總體向好,但某些特征污染物和部分時段、部分地區惡化,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較大影響。大氣污染表現在天上,根子在地上。究其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出了問題。要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格執行環保等標準,推動“散亂污”企業整治、重點行業污染源治理,加快不達標產能依法關停退出;抓好北方地區清潔供暖,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減少重點區域煤炭消費;加強機動車尾氣治理,提高鐵路貨運量,降低公路貨運量。深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讓群眾享有更多藍天白云。

加快水污染防治。當前,我國大江大河干流水質穩步改善,但部分重點流域的支流污染嚴重,重點湖庫和部分海域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黑臭水體大量存在,飲用水安全保障有待加強。要系統推進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管理和水災害防治,抓好重點流域、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大力整治不達標水體、黑臭水體和納污坑塘,嚴格保護良好水體和飲用水水源,加強地下水污染綜合防治。實施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和管理。流域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構成的生命共同體,要將流域作為管理單元,統籌上下游、左右岸、陸地水域,進行系統保護、宏觀管控、綜合治理。推進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試點,調整現行以行政區為主的管理體制,增強流域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的獨立性、統一性、有效性、權威性。加強近岸海域污染治理。按照從山頂到海洋、海陸一盤棋的理念,堅持河海兼顧、區域聯動,開展入海河流綜合整治,加強沿海城市污染源治理,清理非法或設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逐步減少陸源污染排放。嚴控圍填海和占用自然岸線的開發建設活動,推進海洋生態整治修復,增強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系統性、協同性。

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我國土壤污染總體狀況不容樂觀,如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企業及其周邊土壤環境問題突出,污染地塊和農用地環境風險日益凸顯。要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提高危險廢物處置水平,夯實化學品風險防控基礎,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實施農用地土壤環境分類管理和建設用地準入管理,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我國農村地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化肥、農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量大面廣。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深入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加大畜禽養殖廢棄物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力度。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飲用水源地保護專項工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強村域規劃管理,開展農房及院落風貌整治和村莊綠化美化。推進農村地區分散布局的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

構建環境治理體系。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需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匯聚各種力量,形成最大合力。要建立健全職責明晰、分工合理的環境保護責任體系,持續開展環境保護督察,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實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快環境治理市場主體培育,落實企業環境治理主體責任。引導環境保護領域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倡導文明、節約、綠色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把公民環境意識轉化為保護環境的行動,讓人人成為保護環境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

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我國已批準加入30多項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多邊公約或議定書,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要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規則構建,承擔并履行好同發展中大國相適應的國際責任。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環境治理領域的對話交流與務實合作,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和管理經驗。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參與國的環保合作。堅持減緩與適應并重,主動控制碳排放,落實減排承諾,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強化排污者責任

排污者是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強化其環保責任有助于改善環境質量,推動形成規范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在這方面,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的戰略部署。

提高污染排放標準。我國現行有效的國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達160余項,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執行更加嚴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在促進技術創新和推動企業升級改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對現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實施情況開展評估,根據改善環境質量需要和經濟、技術條件加嚴污染物排放要求。同時,鼓勵各地制定實施嚴于國家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以污染源達標排放為底線,對超標排放的排污者限制生產或停產整治,對長期超標排放、無治理能力且無治理意愿、達標無望的企業,依法予以關停淘汰。

健全環保信用評價制度。環保信用評價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環境保護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督促排污者持續改進環境行為、推動其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重要抓手。要健全信用評價制度,將環境違法企業列入“黑名單”,將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并向社會公開。分級建立企業環保信用評價體系,將企業環保信用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推動有關部門和機構在行政許可、公共采購、評先創優、金融支持等工作中,根據企業環保信用狀況予以支持或限制。

健全信息強制性披露制度。信息公開是公眾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建立環保信息強制性披露制度,讓排污者自我公開環境信息,有利于促使其自覺履行環保社會責任,也有利于環保部門監管和社會輿論監督。要建立完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對屬于環境保護部門公布的重點排污單位的上市公司,通過定期報告披露環境信息;對所有上市公司,通過臨時報告披露重大環境行政處罰、環境污染刑事犯罪等重大信息。對未按規定披露的,依法責令整改、予以處罰或者紀律處分。

健全嚴懲重罰制度。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強化排污者法律責任,大幅提高違法成本。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充實基層執法監管力量,完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推進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保持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高壓態勢。健全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嚴懲違法排污者及責任人。抓住破壞生態環境的典型案例嚴肅查處、公開曝光,讓破壞生態環境者付出相應代價。

編輯:李敏杰

01 02

關鍵詞:環境 治理 突出 解決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人成视频福利免费 | 在线观看免费的a级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专区 | 日本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 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 |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