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書畫里的中國年
在眾多的新年畫中,《拜年》是一幅比較典型的直接與過年相關的作品。此畫是美術家吳休20世紀50年代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就讀時創作的。畫中僅火紅的春聯就有三副,人物更是多達43個,場面喜慶而熱鬧,近景中圍成一圈跳舞的9個孩子獲得了人們的格外喜愛。此畫曾入選全國美展并獲獎,后為中國美術館收藏。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年節作品中創作年代較早的還有齊白石的《大年》(1930)、古元的《人興財旺》(1944)、周令釗的《吉首苗家過春節》(1957)、王文宇的《做花燈》(1964)等。
春節美景(中國畫) 豐子愷
貼春聯(版畫) 金浪
近現代畫家中有不少人在新中國成立后都創作過年節題材的作品,豐子愷在其中算是比較多產的一位。中國外文局所屬的海豚出版社曾經出版過兩冊《豐子愷新中國漫畫》,其中一冊名為《惜春華》,里面收有諸多年節作品。豐子愷的年節新畫主要包括《春節小景》《迎春爆竹響千家,共祝新春百物華》《除夜美景》《元旦小景》《第一個炮仗放得響》《春節賀新生》《除夜生的小弟弟,過了一夜長一歲》《歡樂的恐怖》《除夜點紅燈,明年大躍進》《春節美景》和《恭賀新禧》等。在畫于1961年2月的《春節賀新生》中,他題寫道:“春節歡慶夜,嬌兒呱呱生。生后剎那間,兩眼如明星,應是逢盛世,急欲看太平。”生動地表達了當時的喜悅心情。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迅猛發展和藝術思想的充分解放為美術創作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人們切身經歷的時代變遷通過美術家極具個性的表達反映到年節美術創作當中,使得這一時期的年節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豐富性大大提高。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涌現出了蔡亮和張自嶷的《花燈迎春》、劉永杰的《過年》、趙錦剛的《年夜飯》、趙國經和王美芳的《正月》、封學文的《窗花花》、楊明剛的《過年》、張樹功的《家》、呂寶林的《正月里》、林宏基的《大年三十》、盧志學的《山村正月》、孔昭平和徐延春的《年的傳說》、李寧的《年·萬象更新》、許永城的《大年初一》、張廷波的《臘八·年集》、黃丙寅的《年夜飯》、續合元和續鶴賢的《春潮·回家過年》、井順利的《寫春聯》和楊順泰的《2008年2月6日·農歷除夕》等一大批年節題材的作品,迎新春的作品更是多得不可勝數。這一時期的年節作品藝術性和思想性明顯增強,更加注重表現人在過年過節時體現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畫面語言寫實而富有人文氣質,在喜慶之中融入了畫家較多的情感和思考。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美術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關注時代發展和進步、關注時代精神的表達、關注普通人的情感和思想,筆下的春節故事更加注重反映普通百姓的現實生活,更加注重反映新時代建設者的精神風貌,更加注重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理念和文化理想。
羅小珊創作的中國畫《工地春晚》把我們帶到了過年還留守在城市的農民工兄弟身邊。自編自導的節目、簡單的樂器道具、一張張開心的笑臉,生動展現著年輕人昂揚奮發的時代風貌,也是對春節期間堅守崗位的建設者發自內心的禮贊。
方利民的水印木刻版畫《回家過年》則把視角對準了春運時的人山人海。作品一反木刻常用的黑白色調,使用大紅作為主色,契合了過年的主題和時代氛圍。涌動其中的主人公,正是新時代蔚為壯觀的建設大軍。與此相近的作品還有丁曉東的《幸福的行囊》、孫黎的《奔大年》、陳滌的《趕年》等等。
編輯:楊嵐
關鍵詞:書畫里的中國年 書畫 中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