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委員講堂委員講堂

蔣健委員:文化自信是中醫發展之魂

2018年04月11日 14:44 | 作者:郝雪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B20180411001-zx7

蔣健: 全國政協委員、醫學博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主任醫師、教育部全科醫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臨床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

“習醫八年學路長,碩博規培百苦嘗,春去秋來難得果,清風舞袖晝夜忙。”這是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蔣健在小組討論會上形容醫界學子的一首小詩,博得委員們的熱烈掌聲。兩會期間蔣健提交了一份《自貿試驗區試點合規進口藥品保稅銷售》的提案,3月20日,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到“推進進口藥品零關稅”,恰好和他的提案內容吻合。對此,蔣健表示:“這說明政府接地氣,我作為上海市政協委員履職多年,真切地感知醫界存在的狀況,也深刻地體會到現在的政府越來越關注民生,是真心為百姓解決問題。”

蔣健關心醫界學子,關心藥品政策,關注社會民生,但他坦言,作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主任醫師,“我更關心中醫藥的發展。”

史海鉤沉話中醫

記者:從18世紀末的“西學東漸”到20世紀初的“存藥廢醫”,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西學中用”,直至今天的“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您怎樣理解中醫的歷次沉浮和當今“中醫迎來發展的新時代”?

蔣健:你這個問題,我很感興趣,首先,它不是從一個小切口來談中醫知識,中醫不僅只是一門醫學,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帶有中國符號的產品很多,比如茶葉、絲綢、旗袍、京劇等等,唯有中醫,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史中佑護人類健康,助益人類的繁衍生息。

眾所周知,中醫形成于春秋時期,成熟于漢代,自唐朝起傳播海外,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遞進,醫學也成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16世紀后半期,西方的醫藥理論和診斷方法相繼傳入中國,但對當時的中國傳統醫學影響甚微。縱觀我國近代史,由于清朝末年,中國國勢衰微,現代醫學的理論和技術大量涌入中國,國內也出現了第一批中國西醫,隨著中國西醫隊伍的不斷擴大,西醫對中醫的發展產生了強烈的沖擊。

1929年,余云岫等人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中國的許多人士也提出醫學現代化,并開始有大量人群運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匡視中醫,使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

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中醫的發展得到了改觀,毛澤東在中央關于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畢業的報告上批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并強調“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閑視之”,至此,中醫進入了系統性發展的時代,在一系列促進中醫發展的重大舉措下,建立中醫醫院,設立中醫科,建立中醫研究院,建立高等中醫院校,舉辦離職學習中醫班,取消不利于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種種限制。

上世紀50年代,國家倡導中西醫結合,在政府的號召下,一批有志于中醫的西醫人員把現代醫學科學的一些理論知識和方法手段與中醫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尤其是基礎理論的實驗研究和中西醫結合的臨床研究成果斐然,這些成果對促進中國傳統醫學科學的現代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醫迎來了里程碑式的發展。

在我的思維理念中,從未有過西醫與中醫一定是此生彼亡、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反而是學了西醫促進了我對中醫的理解,中醫理論豐滿蕩拓了我的西醫視野。近期重讀《黃帝內經》,相較于青年時期的研讀,我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發現書中雖無郁證病名,然而卻早已系統地論述了郁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并強調通過防治郁證以治未病、以求健康長壽的學術思想。

如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尋求與中國展開中醫藥方面的合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中醫藥法的頒布和實施等一系列重大舉措都標志著中醫的發展迎來了嶄新的時代。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歷次中醫的沉浮不也正說明了中醫的重要性嗎?我個人認為,凡是好的東西都會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中醫將會對人類的健康起到更大的作用!

根植于內心的民族情感

記者:上世紀80年代末,你曾在國外留學,博士畢業后也曾留任當地的醫療機構,各項待遇不菲,而那時我國的醫務工作者每月只有幾百元的工資,但你依然選擇了回國,致力于中醫的發展,這是為什么?

蔣健:因為我是中國人。這就是我說的“中醫不僅只是一門醫學,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我是上世紀50年代生人,歷經了上山下鄉、回城讀書、改革開放和社會繁榮、國家強盛大發展的歷程,見證了國家重大歷史時期的變革。親眼看著自己的祖國步履蹣跚又堅定不移地走在發展的大路上,我們的生活由當初的布票、糧票到現在的微信、支付寶,短短幾十年,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由衷的激動和興奮,值我履新全國政協委員之際,真切地感受到國家識才、用才、愛才的政策,關注民生為百姓解憂的大勢,心里充滿了力量。

1977年,我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回城讀書,結緣中醫學,1987年至1989年出國留學,博士畢業后,任日本厚生省文部教官醫學助手,可長期留任,這對很多人來講是夢寐以求的。那個時代,有些人曾認為外國的月亮都是圓的,無論什么都是好的,可是,只有真正到國外生活過的人才真切地體會到什么叫國家,什么叫民族,那根植于我們血脈中的文化才是我們終生的烙印,也只有我們本民族的文化才會真正平等地對待你。在國外,雖然他們非常敬佩你的學術、醫技,品質、為人,但,你終究是客,無法得到和當地國民一樣的機遇,哪怕你再優秀,終將被不同文化所排斥,進而激發你“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動力,一種莫名的家國情懷滿溢于胸,這就是文化歸屬感和文化自信,這也是我放棄優渥條件,執意回國的原因,因為,這才是我的國,這里有我的家。

中醫療效不只是見病醫病

記者:有人說中醫文化很玄很虛,你怎樣理解?

蔣健:你這個問題關系到中醫和西醫的特性,說中醫文化很玄很虛的人,是相較于西醫的微觀操作、重在看病來講的,而中醫文化是對宇宙和生命的探索,在實操性上不是那么具體,但這并不代表中醫不注重療效,恰恰相反,中醫能于疾病之外看成因,達到治本的目的,這在外行人看來就是所謂的玄虛,但真是這樣嗎?我想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比如情志對疾病的影響。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得疾病譜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郁證越來越多,臨床可見就診的患者半數以上具有或伴有郁證的狀態。主要表現在口苦、噫、多夢等等,然而,現行中醫有關郁證的診治認識存在嚴重不足或欠缺。而有關郁證的因機證治理論早在《內經》中有所闡述,優秀的醫生應將疾病與患者所處的生活環境及際遇變化聯系起來,知曉世態人情,注重社會心理對疾病的影響,而不只是單純地治療病相,中醫運用非藥物情志疏解的方法治療郁證,聽起來有些玄虛,有時療效不亞于藥物治療。

因此,我認為,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首先要樹立文化自信,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中醫學是一門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藥之所以存在千年,定有其存在的道理,無需用現代醫學理論體系匡視之,中西醫并重,有兩套醫學為人類健康服務,不是一種福祉嗎?

■延伸閱讀

不當醫生,也要學點中醫知識

文/曹洪欣

在古代,中醫不僅是治病救人的職業,凡是仁人志士都要懂些中醫知識,所謂“文人通醫”。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講:“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古人把自己和家人的養生保健看做應盡的義務,而不是簡單推給醫生或醫院。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醫院的診療技術越來越好,大醫院特別注重先進儀器設備的引進,把設備狀況作為衡量醫院水平的標志,似乎儀器設備能解決人們健康需求的所有問題。然而恰恰相反,設備越好,費用越高,病人的期望和費用的升高矛盾日益突出。

醫院不可能解決人們健康需求的所有問題,簡單把健康交給醫院,交給醫生,而不是自我自覺行動是最大的失誤。

健康中國,人人有責,必須強化人人是健康維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才能不斷有效提高人們健康水平和預期壽命。如果把我們的生命之本———身體的健康依附他人,是一件很愚蠢的事,這也意味著對自己身心狀態的責任缺失。一旦生病就像束手就擒的俘虜,完全失去應對能力,特別是當醫療無效時,更加焦慮、不知所措而無奈。

隨著中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中醫防病治病的理論與實踐優勢更加凸顯,《內經》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注重運用中醫藥知識養生保健是歷史的必然和時代的需求!

以中醫藥與健康為核心,以了解中醫、享受中醫、發展中醫為重點,運用中醫藥知識維護健康,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立足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實現健康人群數量、質量、結構與預期壽命的不斷提高,共同建設我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編輯:趙彥

關鍵詞:文化自信 中醫發展 政協委員 蔣健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高清一级欧美精品 | 中文字幕无线码永久免费2020 | 亚洲精品AⅤ在线观看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 | 亚洲а∨天堂久久 | 日本免费三区激情视频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