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銀發族“觸網”越來越潮

2018年04月26日 08:44 | 作者:宋宇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新騙局難辨難防

七成受訪者受騙后未尋幫助

“10G全國通用流量包任性送!我搶到1024M!”有媒體報道,山西一位市民在微信群看到信息后,點開鏈接,按照提示把鏈接分享到其他群里。本以為能領取免費流量,結果不僅沒有等到流量,還“抽中”了一個運費數百元的“獎品”。

報告顯示,贈送手機流量、免費領紅包和優惠打折團購商品是中老年人最容易受騙的信息類型。但他們維權的意識和能力并不強,近七成受訪者表示發覺受騙后不尋求幫助。

“不安全”是很多人最大的擔憂。李英的愛人有網上理財的習慣,平時也用手機支付,他特別留意網絡詐騙方面的報道,讓自己“多長個心眼兒”。他說,“有一次我在微信上掃了一個二維碼,人家發給我一個紅包,我讓我兒子看了一下,他說沒有問題我才接收。”

中老年人也是網絡謠言的“重災區”。“快看!這三種東西要少吃”“一個老教授的忠告,看完多活十年”“剛出的事,看了的人都嚇一跳”……2017年網絡辟謠平臺處理的謠言文章涉及健康養生、奇聞趣事、食品安全類文章占比最大,這些恰好是中老年人常看的內容。似是而非的內容配上“標題黨”,擾亂了中老年人的判斷。

陳云松說,長期以來,中老年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權威媒體,信任度高;面對新媒體,他們也習慣性“照單全收”。國外心理學專家臨床測試發現,信任感存在代際差異,中老年人對騙局的識破能力更低。

一些技術性障礙,從根本上影響了中老年人使用新媒體的體驗。

“我都不敢在我爺爺的電腦上用網銀了。”在北京中關村工作的鄭馨宜說,她70多歲的爺爺會用電腦、手機,但不會用殺毒軟件,流氓程序和垃圾插件防不勝防。

北京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田麗指出,新應用、新產品發展快,中老年人接受慢,即使手把手教,問題還會層出不窮。同時,老年機目前并不普及,且主要是從屏幕和聲音兩個角度考慮受眾需求,中老年群體在管理系統、應用軟件上的很多特殊需求很難滿足。

新需求各方協力

提倡年輕人“文化反哺”中老年人

“因為爸媽相信WiFi致癌,我就自己辦了一個公眾號,給他們推送一些靠譜的信息。現在,這個號已有近萬名粉絲。”“老爸老媽看這里”公眾號創辦人孫亮告訴記者,從2015年底至今,除了提供一些適用于中老年人閱讀的娛樂內容,公眾號的重點內容就是辟謠信息。在公眾號的功能介紹里,他寫道:“公眾號初衷是希望能武裝父母朋友圈。努力為老爸老媽辟謠,我們在行動!”

幫助中老年人用好新媒體,行動者越來越多。

“如果收到了網銀即將到期需要升級,要求您登錄某個鏈接輸入銀行卡賬號、密碼這種信息,一定要先給銀行客服打電話問清楚。”近日,在北京東高地街道,北京郵電大學的大學生志愿者為居民演示了中獎信息、網絡購物、電話欠費等各種詐騙形式,讓大叔大媽們連連驚呼“好險”。

目前,全國已有不少社區街道、老年大學開始組織中老年人學習新媒體使用技巧。張開說:“提高媒介素養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對于接觸新媒體的中老年群體更是如此。社區能為大家學習交流提供最便利、最務實的平臺,作用非常大。”

互聯網企業也有責任參與其中。“現在很多社會服務必須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互聯網企業具備了‘公共事業’屬性,他們理應與中老年群體的需求對接。除了培訓教育之外,現在適合中老年人的應用軟件或管理系統還非常匱乏。例如,能否在老年機中增加信息攔截功能,對詐騙信息或病毒軟件進行重點防護。”田麗說。

陳云松指出,一個中老年人友好型互聯網生態,既包括網絡基礎設施、終端等硬件,也包括軟件產品設計與網絡安全環境,還需要來自家庭和全社會的理解、激勵與行動。“提倡‘文化反哺’,讓年輕一代充分帶動中老年人。”陳云松說,“不僅要教中老年人使用技術,還應該像孫亮那樣,為中老年人創作更合適、更有益的內容,甚至帶動他們創造和傳播屬于自己的新媒體文化。”

編輯:李敏杰

01 02

關鍵詞:中老年人 媒體 手機 信息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在线免費看的H人成动漫 | 日韩欧美国产岛国精品 | 性色AV一区二区三 | 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