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調研 調研
信用“長牙”,風險“入圈”!
4月12日,浙江臺州,全國政協“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體系”調研第二站。
有人說,每11個臺州人中間就有一個是老板。兩年前,這里被定為國家級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實驗區,一場金融服務改革創新拉開序幕。
“從全國的情況看,雖然銀行業整體不良資產這兩年在下降,但也有一些地區上升較快,其原因之一是民企貸款產生了壞賬。臺州銀行業給民營企業貸款,不良貸款率很低,風險防范工作是怎么做的?”剛一落座,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就開門見山地說。
“既然是小微企業試點,我們抓住造成它們融資難的核心問題。”在臺州市政府工作人員看來,“牛鼻子”有三個,一是信用信息不對稱,解決之道是政府帶頭打破信息孤島,從企業工商登記信息,到水電表數據,再到海關數據,統統匯總過來,為金融機構放貸提供參考依據;二是企業短期資金周轉的互保聯保圈過于復雜,解決之道是政府拿出資金,結合銀行的力量,打造信用擔保基金,以遠低于民間擔保費率的價格,為企業提供3-7天的周轉資金;三是小微企業缺乏抵質押品,解決之道是把動產也變成了抵質押品。
這三條防風險、促發展的“臺州經驗”引發了調研組成員的熱烈討論。大家的一個看法是,讓信用“長牙齒”有兩個前提,第一是政府的作為,第二是金融機構的修為。
“政府把有用的信用信息免費共享給金融機構,機構又發揮自己的風控優勢,探索更多可以證明企業信用情況的模式,完善了風險防控的模型。”政府部門同志的話音剛落,人民銀行臺州分行的同志介紹說,目前在臺州,相關聯企業只要一家出了問題,會影響彼此的信用。人民銀行臺州分行還會根據企業信用數據給企業打分,企業一旦違約,預警紅燈就會亮起來。
信用環境搭建得好,金融環境自然就好了。有了人民銀行征信數據和臺州打造的信用信息數據平臺這兩大法寶,本土民營銀行針對小微企業100萬元以下的貸款需求給予了充分的滿足。
“類金融機構在臺州發展的如何?”根據其他地區小微企業廣泛牽手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扶持的背景,調研組成員肖鋼委員打算橫向比較一下。他得到的回答是,由于正規金融機構有信用信息平臺這張“王牌”,可以有效控制不良貸款率,所以這些機構都搶著給企業放貸款,類金融機構沒有太多施展空間。
“臺州在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方面的探索很有意義,期待它能夠被推廣和復制。同時也要注意,創新需要人才,金融機構要注意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調研組成員楊成長委員給出了建議。
“會開的不長,但收獲很大。我的一個感受就是在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方面,政府與市場都出了手,而且作用到位了。信用環境好了,金融生態好了,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尚福林的點評迎來一片掌聲。而在返回駐地的大巴車上,委員們圍繞上述話題的討論仍在繼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