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從深圳發展奇跡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2018年05月20日 22:35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壯闊的歷程——從“深圳速度”到“中國高度”,這座在南海之濱拔地而起的城市不斷書寫時代傳奇,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提供不竭動力

夜幕降臨,沿著深南大道行駛,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招商銀行總部、騰訊大廈……一路高樓林立,流光溢彩,整個城市猶如鋪展開的一幅繽紛畫卷,勾勒出美麗的天際線。

這條25.6公里長的大道,是深圳的坐標軸,建設歷程也折射著這座城市發展的時間軸——

1980年,第一段修通的深南大道全長僅2.1公里,7米寬的路只夠兩輛車并行,但這已經是當時特區最長的路;

1982年到1984年底,第一次擴建工程完工,路拓寬到50米;

1987年,中間的鐵路用高架橋托起,6.8公里長的深南大道被深圳人自豪地稱作“十里長街”;

1992年,深南大道拓寬至135米;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大道兩側增加了灌木、喬木等上百種植物,呈現園林景觀;

2018年,深圳推出景觀照明提升行動,夜晚的深南大道華燈璀璨,魅力動人。

這條路見證著深圳的光榮夢想,昭示著深圳乃至中國改革開放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創業的香港青年張龍華,三個星期就拿到了營業執照,總部在香港的公司因此迅速融到1000萬港元。

對張龍華來講,這里有著濃郁的創業創新氛圍,前海不斷改革的步伐,可以讓創業潛力加倍釋放。

如果說,“三天一層樓”的速度曾讓深圳聞名全國,那么追求高質量發展所帶來的創新活力越來越讓這座城市揚名世界。

今天,人們談論深圳,早已不再是“三來一補”“貼牌加工”“模擬仿制”,而是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每天有51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超過4%……

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深圳以標志性的創新驅動,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宏大敘事中的最新注腳。

深圳何以成為創新之都?

曾有人這樣比喻,創新仿佛是盛開的美麗花朵,需要充足的陽光雨露、適宜的溫度濕度等環境,而發展環境的營造,歸根到底要靠體制機制的改革、理念的更新。

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成立初期,提出自辦微波通訊,被痛斥為“膽大包天”;因為員工缺少糧食配額,希望通過外匯儲備自購糧食,也被批評為“異想天開”。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81年底,這個巨型標語牌矗立在了蛇口工業區最顯眼的地方。這一口號出現在35周年國慶游行的彩車上,傳遍神州大地,被億萬中國人叫響。

在石破天驚中實現突進,在敢為人先中尋求突破,特區的“特”就體現在“闖”上——

第一個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工資制度、敲響土地拍賣“第一槌”、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成立、第一家由企業集團創辦的銀行開業、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創辦……近40年里,深圳創出約一千個“國內第一”。

在創立早期階段,深圳通過“闖”,率先全面探索市場化改革,以拓荒牛精神突破盤根錯節的舊體制束縛,到1985年底,深圳工業總產值從1979年的6061萬元迅速增長到24.12億元,并向全國輸出理念與經驗。

率先引領、爭取主動的改革精神一以貫之:2000年率先從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轉型;2008年率先布局生物技術、新能源、互聯網等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2009年率先布局新一代存儲處理技術、新材料等第二批戰略性新興產業;2013年率先培育生命健康、可穿戴設備等未來產業……

“沒有改革開放的精神,沒有敢闖敢試的勇氣,沒有沖破體制的創新,不可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沒有今天的深圳,中國就不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年過九旬、曾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李灝說。

堅持市場化為導向,這是深圳乃至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信條,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充滿活力的奧秘。

上世紀80年代末,深圳已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經濟格局;1987年深圳出口總額在全國城市中排第三、1988年躍居第二;自1993年起,深圳進出口貿易總額連年居全國第一位。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圳在全國率先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實行“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

黨的十八大后,201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商事制度改革。改革實施的前兩年,深圳商事主體總量由不足100萬戶,迅速達到215萬戶,增量超過改革開放前30年總量。此后,這一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國推開,創新創業的市場活力空前迸發。

改革再推進,創新無止境。

2018年2月,深圳又出臺營商環境改革“20條”。對標新加坡和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以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體系為參照,其中126個政策點均是通過強有力的改革來營造更加優良的營商環境。

以廣闊胸懷接軌國際擁抱世界,深圳充分發揮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率先打開國門搞建設,深圳搶抓“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機遇,把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聚全球資源為我所用。

“深圳的土地資源有限、淡水也是買來的,也沒有礦產資源,高校也不多,深圳發展到今天的主要推動力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深圳最大無形資源和最大的軟實力,它像一塊磁石,把所有資源都吸引過來。”深圳市史志辦公室主任楊立勛深有感慨說。

一批批海歸人才來到深圳創新創業——由5位杜克大學、牛津大學等名校歸國博士組建的光啟,目前在超材料領域的專利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申請量占該領域專利申請總量的86%;

一批批深圳本土培養的企業茁壯成長——1999年深圳首屆高交會,28歲的馬化騰融到了220萬美元,騰訊公司就此不斷騰躍,2012年全年營收438億元,2017年達到2377億元,2018年微信全球用戶突破10億。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這樣解釋當初為何選擇深圳:1987年這里出臺的文件明晰了民營企業產權,沒有這個文件就不會創建華為。

任正非如今稱:華為總部基地永遠在深圳。在他看來,國家會更加開放,企業能夠在國際化的環境中公平競爭,堅持法治化、市場化的道路,就能托起企業的理想和夢想。

有了市場,夢想就會照進現實。

今天的深圳,已成為一座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性都市,擁有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亞洲最大陸路口岸、中國五大航空港之一,擁有華為、招商、平安、騰訊、萬科、正威、恒大7家世界500強企業,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前來投資。2017年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50%左右,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

改革開放,釋放出了強大的內生動力,充分調動起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深圳發展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特區建設者的心血和付出。

1982年,深圳最早的港商獨資企業凱達玩具廠招工,鄭艷萍等幾百名年輕姑娘分別從韶關、汕頭等地來到蛇口,成為中國第一代打工妹。1989年的百萬民工“南下潮”,更是讓深圳成為外來工聚集最早、最多的城市。來自梅縣的打工妹安子,在1992年寫下了中國首部打工紀實小說《青春驛站》,記錄了這段深圳火熱的打工歷史。

“我要向你們鞠躬!”2007年,鄭艷萍等凱達姐妹登門探望袁庚,這位90歲的老人取下帽子,向第一代打工妹深深鞠躬,對特區建設者致敬。

還有來自福建福清的陳華瑞,他在深圳一家工廠打工,“除了清掃廁所的事情沒有干過,其他的事都做過”。1993年,他抓住機遇創辦企業。當年21人的公司,發展至今已是擁有1500多名員工,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企業,他也榮獲了“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和鄭艷萍、陳華瑞一樣,深圳許多老一代建設者和外來工都終身難忘那段歲月:“我們改變了深圳,深圳也改變了我們。”

對于建設者的貢獻,深圳銘刻在心——1984年,深圳市委大院門前為深圳的拓荒者立起“孺子牛”銅雕;2008年,深圳建起“勞務工博物館”。

1999年辭職從事創作油畫的謝非來到深圳大芬村,幾年后他被作為特殊人才引入深圳,落了戶口,從打工者成為了一名深圳人。

他精心創作了一幅描繪深圳變遷的油畫來紀念改革開放40年。他說:“畫的是城市的變化,也是我的生活。”

編輯:周佳佳

01 02 03

關鍵詞:深圳發展奇跡 改革開放40年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天久久综合一区 |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 亚洲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亚洲日韩va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例丝瓜 | 亚洲专区动漫专区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