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維權難、涉嫌逃稅……揭秘行走在灰色地帶的代購生意
行走在灰色地帶的代購生意,將何去何從?
“最后3個月,且買且珍惜吧。”10月2日,來自江西南昌市的李萌初在朋友圈里發出這樣一條消息。作為一名在澳大利亞讀書的中國留學生,為了賺點零花錢,她在留學第二年加入了代購一族。
隨著代購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海外消費品走進尋常百姓家,帶出一個萬億級市場。但今年“十一”長假期間,上海浦東機場加大了對游客海外購物的檢查力度,一些代購因未主動申報被加收關稅,一度引發代購圈恐慌。
此外,將于2019年1月1日施行的《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商法》),釋放了一個明確的信號:提高準入門檻,杜絕個人代購行為。
那么,這種行走在灰色地帶的生意,將何去何從? 海外代購“老大難”問題可否迎刃而解?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個人代購有點慌
“主要是身邊朋友有需求,我順便幫忙買。”在美國求學的劉婧告訴記者,自己目前主要是為一些熟識的朋友代買部分衣物、鞋帽和保健品,金額數量不大。
“最近圈內都在討論《電商法》的事情,按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且依法履行納稅義務。我這種個人代購規模不大還要上學,沒有足夠精力。最多做到今年底,我就不做了。”劉婧說。
《電商法》的出臺無異于讓個人代購進入了新模式。根據《電商法》第十二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從事經營活動,需取得相關行政許可。在《電商法》生效后,從事奶粉代購的,將需辦理銷售奶粉所需的行政許可。
“我們在國外直郵的奶粉都沒有中文標識,也未辦理過相關行政許可。” 李萌初說。
和李萌初、劉婧這種學生代購不同,彭思洋是一名職業代購。2011年,她利用自己多年從事外貿工作的優勢,做起服飾、鞋、包代購生意。
“大家都在觀望,只能是做一天算一天。” 彭思洋說,《電商法》對整個電商領域都有影響,但影響最直接、最大的是個人代購。像自己這樣的職業代購,要么就不做了,要么就得面臨轉型的陣痛。
出現質量問題維權難
記者在調查時發現,盡管近些年很多知名電商平臺都開通了海外購、中國區直郵等業務,但通過淘寶、微信等網絡平臺的代購生意依然大量存在。更有代購者每個月都飛出去逛免稅店和商場掃貨,把商品帶回國內進行兜售。
“我在一名私人代購處買了一件奢侈品,出現了很嚴重的質量問題。和代購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拉鋸扯皮后,我放棄了維權。”北京白領陳鳴告訴記者,海外代購因其私人買賣的特性,容易出現消費陷阱。“有賣家通過買國際快遞單號、運空箱甚至讓國內商品上國外兜一圈,以增加可信度。除了賣家,沒人知道自己買到的到底是不是真貨。許多買家都跟我一樣因為取證鑒別難、耗時長而放棄維權。”
北京一家跨境電商平臺創業公司負責人祝雨隆告訴記者,《電商法》的出臺對于比較散亂的個人代購是一記重拳,但這也會推動整個行業規范發展。
“目前大部分的代購都屬于電子商務經營者,且沒有進行工商登記,屬于無證經營。”祝雨隆說,“消費者選擇代購要么是國內無法購買到相關產品,要么是國內購買價格較高。如果代購選擇直郵模式,并且依法納稅,那優勢將不復存在。
“最近,我國調整了關稅,一些商品的零售價格也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一家時尚品牌買手店負責人琳達跟記者舉例說,拿LV的一條圍巾來說,關稅調整前代購的差價在1000~2000元之間,關稅調整后差價縮小至千元以內,這樣國內購買的質量和售后優勢就明顯了。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代購 電商法 人代 生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