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1600億國投系基金,超七成投向民營企業
2018年10月31日,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投集團)旗下管理基金投資企業——信達生物制藥成功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共發行2.36億股,募集資金33億元港幣。信達生物是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標桿企業,已建立起包括17個單克隆抗體新藥品種的產品鏈。該企業由國投系基金在2016年投資,是國投系基金近年來投資范圍里實現上市的第13家企業。
“目前國投旗下股權基金規模達1600億元,超過70%已投資金投向了民營企業。直接投資民營企業200多家,同時通過子基金間接支持了1800多家民營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國投集團董事長王會生說,“國投系基金這些年的探索實踐證明,以混合所有制為突破口的國企改革路徑走得通,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能‘混’在一起,可以‘混’得不錯,有些‘混’得非常好。國投系基金投資的寒武紀科技、寧德時代、滄州四星玻璃、諾禾致源科技、寧波均勝電子等一大批民營企業,已經成長為各行業的獨角獸明星和隱形冠軍。”
打造新經濟“混合動力”發動機,支撐民企“撐桿跳”
2014年,為進一步發揮國有資本的引領和放大功能,國投集團作為央企中從事股權基金業務最早、品種最全、國家級基金支數最多的股權基金管理機構,加快了以股權基金投資支持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步伐。4年來,國投基金市場化運作水平得到廣泛認可,吸引了來自國家部委、地方政府、社保基金、保險、銀行和其他社會資本的加入,業務規模連續突破100億、500億、1000億、1500億元關口。
截至2018年10月,國投旗下共管理股權基金33支,規模近1600億元,主動管理的基金承諾規模為1173.8億元,其中政府出資220億元,國投系出資 245.6億元,引領帶動其他央企及社會資本超過700億元,已投資金中70%投向了民營企業,有效發揮了國有資本的引領和放大作用,為新興經濟領域民企發展提供了“混合”動力。
在國投系基金中,200億元規模的國家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投資軌道交通裝備、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100億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化基金,聚焦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200億元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處于初創期、成長期的創新型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 100億元軍民融合發展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支持一批軍民融合子基金和軍民融合領域優質示范項目;100 億元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助力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國投水環境基金,解決北京市排水、污水處理、再生水、污泥處置等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
“之所以選擇先進制造業、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新興產業創業、軍民融合、水污染治理、生物制藥等領域作為基金投資重點領域,因為這是國家急需、民生急需且民營資本活躍的領域,是未來中國新經濟發展的希望所在,也是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的重要陣地。”王會生說。
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是專注于研發深度學習專用芯片的高科技民營控股企業。2016年底,人工智能產業還處于爆發前夜,國投旗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化基金見到了寒武紀的年輕團隊。當時,他們的論文已在全世界學術圈內被廣泛轉載引用,由他們研制的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還處在等待流片試驗階段。經過反復論證,2017 年 8 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化基金領投,聯合阿里巴巴創投、聯想創投、國科投資等完成對寒武紀A輪投資。在國投的大力助推下,寒武紀很快就成長為全球首家人工智能芯片領域的獨角獸公司。目前,寒武紀估值達到25億美元,該公司同時擁有終端AI處理器IP和云端高性能AI芯片兩條產品線,在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公司中保持領跑位置。
王會生說:“從我們的實踐來看,應該說股權基金業務是實現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徑。股權基金本身就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表現形式,聚集了財政資金、國有資本、金融資本、民營資本,更是國資民資要素能力的一場混合,能實現優勢互補,國民共進。”
國投旗下基金利用自身的專業技能及資源優勢,以基金為橋梁,匯聚各方資源,實現政府與行業的對接、金融與企業的融合、產業鏈上下游的聯通,構建一個緊密聯系、互惠互利、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形成技術優勢、資本優勢、政策優勢三重疊加的特色,為民營企業提供資源支持和增值服務,促進產業鏈融合發展,支持企業技術創新。
民營企業慈興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9月,專注于研制和生產用于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轉向及傳動等系統的高品質滾動軸承和精密傳動部件,目前年產軸承超過6億套,軸承出口位居國內第一。作為慈興集團的投資方,國投旗下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積極利用自身在先進制造業領域布局的資源,協助慈興集團持續進行產業鏈融合。近日,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協助慈興集團對接國投系基金投資企業菲仕電機,共同進行新能源電機主軸軸承的研發,以打破海外軸承企業在該領域的壟斷;同時,利用慈興集團在機器人諧波減速器軸承領域的優勢,對接國投系基金另一家投資企業綠的諧波,開展研發合作。
突出抓好市場化經營,充分尊重微觀市場主體活力
2017年,國投智能出資2億元戰略投資塔普翊海(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占股25%,成為第二大股東。國投智能總經理劉遠安說:“智能科技這個領域一控股就死,必須接受參股。我們也能充分理解民營企業家對國有資本進入的一些顧慮,但經過科學的股權制衡機制設置,能夠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
在與塔普的融資談判中,國投出價并不是最高,但國投與企業深度綁定,互相尊重、共同成長的理念贏得了創始團隊的信任。塔普公司在增強現實領域擁有較完整的生態系統和產業鏈,具有全球業務承接和深度服務能力。截至目前,塔普已通過VR/AR技術,為中國700余所學校提供產品和服務。塔普與合作伙伴共同研發的智能眼鏡,也已成功打入芬蘭和美國市場,實現量產。
王會生認為:“在新經濟領域,更要突出抓好市場化經營機制,充分認識到尊重微觀市場主體活力的極端重要性。做好這一點,關鍵是要在混合所有制的推進中,抓好‘三個突破’——突破國有股‘一股獨大’的想法,與民營經濟真正混;突破國資‘甩包袱’的想法,使民營經濟愿意混;突破‘你輸我贏’的想法,與民營經濟在混合中共贏。”
以國投旗下國投創新投資管理公司為例,該公司既有非國有控股屬性又有國有控制屬性,這表現在管理公司股東多元化的結構化設計上。國投股權比例40%,其他2家國有股東8%,3家民營股東合計42%,管理團隊持股10%,其中,國有股權比例合計48%,非國有股權比例52%。“如果國投決策得對,大家就一起跟著走,如果不對,大家可以聯合起來反對。我問過很多民營企業家,對這樣的股權結構設計,愿不愿意加入,他們都持非常肯定的態度。”王會生說,“這樣既能滿足國投較強的控制力要求,也能吸引社會資本、民營資本參與,創造性突破了傳統國企體制機制束縛。”
股權基金管理是市場競爭非常充分的領域,為了建立健全適應市場化需要的授權管理機制,國投系基金大膽做出嘗試。自2016年8月1日起,國投總部將74項決策類事項授予國投高新自主決策,涉及發展規劃、投資決策、項目退出和產權轉讓、全面預算、人力資源管理、財務會計等方面,覆蓋面之廣、授權力度之大超過以往。總部僅保留四項職責,僅管發展規劃的利潤指標和主業界定,僅對國投高新總經理的聘任解聘事前備案,僅保留總部確定國投高新年度全面預算中的利潤總額、分紅指標和收入分配制度管理,做到“該管的一定要管住,該放的一定要放開”,為國投基金市場化運作起到“松土育苗”的作用。
在人才使用上,王會生介紹說:“國投系基金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全都是‘脫軍裝’上戰場,就是實行市場化用工,不管是來自國投還是市場化招聘,都簽訂勞動合同,人事關系徹底與國投脫鉤。”市場化用工制度打開了薪酬空間,增強了活力和動力,吸引了業內高端人才和業務骨干的加盟。通過規范合伙協議條款,充分向管理公司投委會放權,投委會人員組成自主選擇,獨立專業化決策,責權利相統一,充分落實管理公司的市場主體地位;實施超額收益辦法,出資人在收回本金并獲取門檻收益的前提下,基金管理團隊可獲得超額收益分成,使基金管理團隊與出資人形成利益共同體,激活團隊每一個人的創業精神。截至2017年底,國投高新資產規模300億元,向集團貢獻利潤從2015年的15.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5億元,各項經營指標表現良好。
對于下一步發展,王會生坦言鑒于當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困難是有的 ,但也充滿信心:“我們的投資經理摸爬滾打在投資第一線,接觸到很多成長型非常好的民營企業,有技術,有管理,有人才,可以說‘高手在民間’,他們正在朝著一些全球范圍內垂直行業的領軍者目標攀登,現在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利好政策,國投系基金將繼續積極跟進,不遺余力加大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支持。”(孔德亮 黃荷 張曉葦)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基金 國投 投資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