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創造歷史的偉大變革——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上)

2018年12月14日 07:05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七)1978-2018,如果將這40年奔騰不息的偉大進程,放到世界現代化史和制度變遷史來看,這一世界上“最復雜”“最成功”的偉大變革,也深刻影響著世界。不止一個西方學者說過,我們無法再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發展,必須重新認識中國的發展道路對世界的意義。

它拓展了人類現代化的道路,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發展中國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英國學者馬丁·雅克不無感慨地總結,中國發展道路與西方有著根本差異,中國的崛起是一個新“現代化模式”的崛起。在世界的坐標系中看,中國改革開放這個“20世紀最重要事件之一”,不僅助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深度融入世界,更向世界證明,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

40年波瀾壯闊的變革,繪出一個民族向上生長的脈絡,讓中國在幾十年時間里走過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歷程。過去6年多來,這輛“復興號”現代化列車,更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驅動下,以飛馳的速度劃出一道炫目曲線,開辟了現代化的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它發展了社會主義制度,極大地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跨越時代的真理力量。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際,俄羅斯《真理報》刊發紀念文章指出,中國的成就讓人們依然寄望于“十月的光芒”。從跌宕起伏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看,40年改革開放走出的這條“中國道路”,不僅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更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共產黨隆重紀念這兩件大事,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也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以馬克思命名的科學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40年改革開放,從根本意義上說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的偉大社會變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展現出磅礴的力量,讓推斷“歷史終結”的人不得不修正觀點,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與道義的光芒。

獨特的探索、獨特的道路、獨特的理論、獨特的制度,讓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成為二戰以來經濟全球化、國家現代化潮流中最為重要的歷史進程,更成為500年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最為厚重的歷史篇章。

(八)2017年12月,在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的嘉賓,來到中央黨校參觀。在刻著“實事求是”4個大字的石碑前,外國政黨的領導人們紛紛留影。

這個場景,讓人想起“軟實力”概念提出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一段話: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僅讓發展中國家獲益巨大,中國特殊的發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國家視為可效仿的榜樣……更重要的是將來,中國倡導的政治價值觀、社會發展模式和對外政策做法,會進一步在世界公眾中產生共鳴和影響力。

無數探尋的目光投向中國。《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甚至有個“古怪的想法”:要是美國能做一天中國有多好!“做一天中國”,是希望“在這一天里,我們可以制定所有正確的法律規章”,克服難以迅速作出重大決策的制度弱點。

讓弗里德曼羨慕的,是一個強大的執政黨帶來的高效“國家能力”。布萊克在《現代化的動力》一書中表述為,“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政治領導的決定性作用”。學者們用不計其數的案例表明,邁向現代化的每一步,每一項改革與創新,都會涉及制度的調整、利益的重組。越是重大的、深刻的改革,涉及的范圍越大、利益也越復雜,稍有不慎就可能“停車”乃至“翻車”。從歷史經驗來看,那些在改革過程中一遇到問題就引發危機的國家,往往是因為缺少堅強的領導核心和牢固的制度基礎。

也許我們還需要打開另一個視野。40年前改革開放航程初啟,正值“戊戌變法”80周年。這個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改革持續103天后以失敗告終,改革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展開歷史卷軸,從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到洋務運動、百日維新,中華民族雖不乏“載入史冊”的改革之舉,結局卻鮮有善終。

20世紀70年代末中華大地開啟的這場前所未有的新的革命,因為始終有執政黨的堅持和引領,而擁有最堅實的政治保證,40年一氣呵成,40年依然強勁。

40年來,正是因為黨的堅強領導,確保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具有穩定的制度框架;正是因為黨的堅強領導,中國能夠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正是因為黨的堅強領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按照一定的順序、節奏和力度展開。相信對于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稍有了解的人,都會同意這樣的結論:“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

外媒觀察,“強大的中央領導和先鋒人物對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至關重要”,而他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是“一位有遠見的領導人”“一個認真的改革者”,“中國恰恰需要這樣一位領袖”。有人統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從十八大到十九大的5年間,先后召開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365個重要改革文件,確定357個重點改革任務;6年多來,共推出1600多項改革方案,其中許多是事關全局、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

有人總結,曾經,中國道路對世界的啟示,更多是經濟方面的;但黨的十八大以后的中國改革,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借鑒。經濟建設上,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加強調高質量發展;政治建設上,更加強調制度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文化建設上,堅定樹立文化自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社會建設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態文明建設上,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6年多來的全面深化改革,拓展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航道,再次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改革開放最為本質的特征,是中國改革開放能夠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九)在很多人看來,中國的改革最不可思議之處在于,它始終要在“世界級”體量的層面,處理“世界級”的難題。美國學者傅高義曾說,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堅定地搞改革開放,沒有前路可循,“中國面對的是一項苛刻的、史無前例的任務”。

走過40年,中國改革依然面臨許多“婁山關”“臘子口”。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也讓改革來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

2018年10月金秋,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改革開放的先行之地廣東。6年前履新之初,他首次出京考察就是來到深圳,在蓮花山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表達“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的勇氣和決心。而今再一次來到這塊熱土,就是向世界宣示“要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

山峰是用來攀登的,河流是用來跨越的。今天的中國,復興圖強的時間表,已進入至關重要的“下半程”。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擘畫了前后相續的目標,“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強意志;“將改革進行到底”,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我們的心胸燃燒著希望,我們前進的道路鋪滿陽光”“讓我們從今天出發飛向明天,讓我們把每個日子都當做新的起點”。1978年,中國詩人艾青寫下《光的贊歌》。

40年大潮激蕩,每一天都是新的起點。

淘沙見金,改革不惑,“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已經開啟。沿著改革開放這條創造歷史的道路不斷奮進,鍥而不舍、一以貫之、再接再厲,中國人民將走向更加光輝的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編輯:周佳佳

01 02 03

關鍵詞: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台湾国产1区2区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99 | 中字幕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国产一区二区 | 日本人妖中文字幕片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