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內蒙古政協專題協商“推進內蒙古納入國家公園體制建設”
人民政協報記者 常歌
“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獨特,生物種類多樣,生態功能齊全,有大草原、大森林、大荒漠等許多復雜地貌和自然環境,具有一定的國家代表性。特別是近年來內蒙古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迅速,為自治區納入國家公園體制打下了良好基礎。然而,對標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新標準新要求,自治區依然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內蒙古自治區政協14日召開專題協商會,圍繞“推進內蒙古納入國家公園體制建設”進行對口協商,主持協商會議的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董恒宇開宗明義。
“納入國家公園體制,意味著內蒙古的自然生態具有較高的全民認同度;意味著自治區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將以國家的名義實行最嚴格的整體保護。對此,我們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統一思想認識,切實把納入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作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實際舉措。”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云治厚在調研報告中介紹納入國家公園體制的路徑和措施,“國家公園不是在空白區域重新劃定保護區,而是對現有國家保護區的科學整合。在國家公園體制尚未出臺成熟經驗做法和建設標準的情況下,自治區應開展扎實有效的基礎性工作,爭取在2020年以前完成納入國家公園體制的前期規劃論證。”
“我認為,應盡快確定自治區境內的國家公園在哪建?”對口協商互動環節,自治區林草局副巡視員東淑華建議。
自治區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草原所研究員田青松說:“這確實是個大課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森林、草原和西部的沙漠都是非常好的典型特色資源。我認為草原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內蒙古農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高級實驗師董占源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應該從植物演替和人文的角度綜合考慮。沙漠國家公園是更長遠、更廣闊的建設規劃。”
自治區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科長閆峰的見解很獨特:“國家公園保護的動植物要有能代表國家的獨特性,這也是由獨特的地貌維系共生的。自治區如果建設沙漠國家公園,應以保護地貌為主進行建設。地貌保護好,生物資源就能保護好。”
“就這個議題,我局參加了今年自治區政協組織的幾次調研。深深感到,自治區政協開展的調研協商工作極大地加快了我區納入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工作的進程。”東淑華表示。
“這次對口協商讓我們從概念到實踐對國家公園的認識漸漸明晰起來。碰撞出了火花,協商出了對策。”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其其格說。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國家公園 政協 自治區 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