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焦永利:聚焦“雙重整合”,探索“未來城市”的中國方案

2019年01月08日 14:28 | 作者:焦永利 | 來源:光明網
分享到: 

四、 雙重整合:做好“未來城市”的研究聚焦

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中提出:“技術都會有一個前進的方向,我把它叫做必然,就是這個趨勢像重力一樣,一定會發生。比如有了芯片、電波等,必然會出現互聯網,會出現手機。……我相信這些趨勢是可以預測的,但是它的細節無法預測,比如電話一定會出現,但蘋果不是;網絡一定會出現,但Twitter不是。我想講一些長期的趨勢,這種必然的趨勢都是交織在一起的、互相依賴的,但最后朝同一個方向前進”。

正如這段話所言,今天我們研究未來城市,有很多細節是無法預測,但是一些大的趨勢可以預判。總體而言,面向“未來城市”需要城市研究的范式變遷,時代呼喚一個新的認知框架,這樣一個框架應當走向“科技-產業-空間-治理”聯動整合的方向。在這一認知框架下,聚焦“雙重整合”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需要整合描摹科技、產業新趨勢的總體圖景,分析這一圖景對城市磁體、容器功能的系統影響;其次,根據從歷史回顧中汲取的經驗,新科技、新產業帶來的沖擊最好能夠提前思考治理應對,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做到“治未病”。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層整合聚焦,那就是整合描摹科技、產業總體趨勢,對城市的影響。

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曾言:“科學最明顯的特征是其應用特性,使我們有能力做許多事情。……科學帶來的做事能力本身是有價值的,至于結果之好壞取決于它如何被運用,這是所有社會與科學之間關系問題的根源。”這段話對研究未來城市很有啟發,啟發我們要將科學的應用特性與社會發展、城市發展結合起來思考。

在這方面,筆者近年來持續做了一項工作,把能夠收集到的國內外一些權威機構發布的科技、產業中長期趨勢研究報告匯總起來,在此基礎上再做趨勢整合判斷,并思考對城市的影響。這一工作產生出幾項基本認識:(1)創新無界。這是指世界越來越形成一體化的市場,未來城市真正可持續的競爭力是創新能力,并且,根據城市經濟學中“基本部門”的概念,哪怕是在一個很小的產業方向上,城市的基本部門所面對的就是全球市場。按照波士頓咨詢的研究,未來的產業演進方向將形成五大主題,分別是智能、高效、健康、綠色、求知;(2)大云平移。這是指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經濟、移動互聯網及物聯網。我們馬上進入5G時代,這些技術既是新的產業方向,也是各類產業的共性、新型基礎設施;(3)以人為本。圍繞人的健康、物理增強、情感需求城市重要的創新主軸,AR、VR、精準醫療、人體外骨骼、納米醫療機器人等先進科技方向都是重要體現;(4)軍民融合。歷史上,諸多尖端技術是首先滿足軍隊需求而孵化的。美國的DARPA就孵化了我們今天熟知的很多技術。我們中國在中央層面成立了軍民融合委員會,中央軍委也設立了科技委,相信軍民融合的科技創新將會出現顯著進展;(5)研發致勝。硅谷非常強大的能力是研發,如果未來的城市把這個關鍵環節做好,再加上基礎創新,就很可能形成超越硅谷模式的創新生態;(6)治理缺口。說了許多令人振奮的趨勢,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大多數城市現行的治理體系和呼嘯而來的未來科技產業變動之間存在顯著的缺口。很多城市管理者對科技、對科學的認識,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對科學的考慮,需要進入一個更新換代的階段。

綜合判斷,未來科技進展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改變了城市運行中“分析復雜數據-發現規律-做出決策”的速度,這一流程迭代的速度加快。因此,未來城市應該追求的是這種“創新迭代能力”,而不是靜態的產業選擇。未來的城市必須要構建可持續的創新迭代能力,這是根本性的變化。

第二,在上述第一層整合聚焦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分領域刻畫科技、產業新趨勢對城市帶來的影響及其治理應對,做好“挑戰-回應”的整合研判。

以變化最為突出的交通領域為例,我們可以分析一些變化并對治理變革做一些預判和思考。交通領域即將到來的無人駕駛、飛行汽車、新能源體系等變化必將對城市作為容器帶來深刻的影響,對城市的“點、線、面、空”都有影響。導致城市走向更加廣域化、均質化、立體化,讓距離的約束變小。當前的地鐵通行速度及接駁體系決定了30公里左右是同城化的范圍,而未來飛行汽車時代,很可能通勤范圍百公里都是可以接受的。同時,新的交通技術還將帶來新的工作場景、生活場景。同時,這些變化在帶來便捷、機遇的同時,也會對城市治理帶來沖擊。例如,共享經濟的提出者羅賓·賽斯女士認為,未來的汽車就是稀缺道路資源上移動的一些金屬盒子。未來真正稀缺的是街道資源、空間資源,這個資源如何高效而公平的分配是一個問題。同時,當前很多城市修建、維修、養護道路的資金是來源于汽車、汽油的稅收,但未來新能源體系下、共享經濟模式下,會對政府的稅費收入帶來沖擊。政府的收入沒有了,怎么去更好維護我們的空間設施?因此,應該從完善治理的角度,統籌思考未來的路權分配、無人車監管、能源體系、稅收、數據運用等等。

在通訊技術領域,虛擬現實、混合現實等技術會打破空間、時間限制。更重要的是隨著數據采集的豐富度提升,未來會出現“虛擬人生”。如同雄安新區提出的“數字孿生城市”,未來城市會有一個在云端的映射,未來的人也是一樣。世界經濟論壇曾發布一份報告--《數字世界里的身份》,主要結論是網絡上關于每個人的多源數字資產如果能夠整合起來,那就是一個虛擬空間的“你”,它甚至比你自己還了解你自己。這就會帶來治理挑戰,這些個人數字資產如何確權?是否需要征稅?如何保證安全?歐盟出臺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法案),已經開始對這套體系進行優化治理。

另外一個影響廣泛的技術是物聯網,我們即將進入的泛在傳感的5G階段,對城市最大的影響在于是否會導致“平行城市”的出現。什么是平行城市呢?就是和我們的生活城市分開來的制造城市,因為越來越多的技術能夠支撐一個機器人、自動物流系統構成的生產型城市,這也可能導致城市規劃經典的“功能分區”思想進一步邁向“功能分城”。此外,還有人工智能對于城市就業的沖擊與影響,2018年世界銀行的旗艦報告就叫《工作性質的變化》。

上述種種都繼續印證著歷史的規律,那就是,新的科技、產業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需要治理應對。面對未來的這些變化,城市病的治病模式要從治小病到治大病,進一步走向真正高明的“治未病”,這方面還需要很多的思考。

五、 未雨綢繆:邁向“未來城市”需系統升級城市治理

綜上可見,在生態文明和信息時代進一步邁向未來城市,需要對城市治理進行系統的升級,而非簡單的技術應用。

縱觀人類的發展進程,有一條清晰的線索,新的技術會引發一些場景變革,帶來新的問題,然后人類做出政策應對,進而形成一個階段相對穩定的治理體系。其中的一個關鍵階段是從政策到治理,因為新問題剛出現的時候肯定考慮不夠周全,先是出臺一些短期的對策,隨著經驗積累,這些對策不斷體系化、系統化,就形成了一個時期相對穩定的治理框架。

上述應對歷程可以拆分為兩條線:一條是問題線或沖擊線,另一條是應對線或治理線。兩條線彼此交織、此消彼長、動態演進。新變動帶來新問題,但與此同時,新技術也會帶來人們思維觀念的調整與解放,帶來新的理念與新的技術手段,從而提升我們應對問題、化解問題的治理能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這就是優化治理的辯證法。

比如,在自動駕駛、共享經濟的環境下,車輛成為工作和居住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會帶來城市空間的釋放和再配置。節省出來的城市空間怎么變?轉做哪些功能?需要去思考。還有郊區化的新應對,隨著可移動性的大大增強,許多人會住到更遠的地方,很多人會想去農村蓋一棟喜歡的別墅,未來交通條件可以支撐,但是對空間管制提出重大考驗。因此,目前自然資源部推動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完善,在生態文明的背景下加強國土空間管制,確實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未來新的設施、街道、場景,都需要開放性的思考。比如,未來規劃新城或者在老城的存量更新中,是不是可以把通風廊道也預留做飛行汽車的通道?因為即便飛行汽車技術成熟了,也不可能在整座城市上空滿天飛,需要空中的通行規則管制。

再比如,在城市建設機制方面,根據廈門大學趙燕菁教授的相關研究,目前中國城市的投融資機制是非常有優勢的一套體制,因其資本創造功能是人類歷史上所罕見的。盡管如此,學術界、政策界也普遍認為這套體系未來需要根據新的形勢來調整優化。關于城市的治理結構,政府和市場、社會的力量之間如何做好相應的分工和補充,也需要認真思考。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未來城市會形成一個與物理鏡像的虛擬城市,居住其中的人也會形成一個對應的虛擬人。也就是說,未來許多企業、政府會運用這些數字資產去開展很多的商業活動和公共服務。這就要求治理上的變革,明確這些數字資產的權屬與運用規則、稅收安排。因此,數字孿生城市不只是技術問題,后面還有大量的治理問題,也就是說這個云端虛擬的城市本身也是需要治理的,也需要一套治理規則。

這些未來城市的治理需求,諸如空中交通條件下空域資源的規劃利用和管理,城市廣域化的管制策略和規則,新型基礎設施的投融資機制,創興生態體系的優化迭代等,目前都走到了需要系統謀劃的階段。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聚焦“雙重整合”,構建針對未來城市的理論框架。第一重整合是對科技產業變革給予城市的綜合影響進行整合分析和圖景描繪。第二重整合是針對科技產業的帶來的影響及其治理應對這兩大方面進行整合分析。

第二,面向新的科技產業變革圖景,加強頂層設計。在通過理論研判辨析未來城市若干重大變革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理論、理念、制度、政策相銜接的體系,用新時代的一整套思維方式去謀劃和營造未來城市。

第三,擁抱技術革命,提升城市治理的規模化敏捷能力。規模化敏捷是產業領域在信息化時代的一種目標的追求。當前我們的城市治理體系中,大多數政府實際上還處于工業時代的信息反饋模型之中,和市民、企業等管理服務對象之間的交流模式需要盡快跟上智能時代的步伐。當前的技術變革越來越支撐公共管理、城市治理就像商業領域那樣走向規模化的敏捷。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承擔很多任務,例如,未來可以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一位虛擬市長,訓練并培訓人工智能對城市的理解,由其對居民的簡單訴求進行實時交流互動。我們看到技術正在賦能這樣的精細化和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出現。

總而言之,未來城市的發展與治理需要理論的重構、理念的轉變、領域的拓展、方式的轉型、手段的革新,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很多短期框架的積累基礎之上,進一步實現系統整合與升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奮發有為,銳意進取,人類社會就能更好前進”,相信中國的未來城市實踐能夠為世界貢獻一份整體性的“中國方案”。

編輯:位林惠

1 2

關鍵詞:城市 未來 治理 科技 發展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乳水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 午夜性爱大全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大乳高潮日本专区 | 亚洲女人天堂免费视频 |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