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孫學工:多重約束下探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所所長 孫學工
編者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2018年,中國經濟巨輪在驚濤駭浪中穩健前行,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態勢持續顯現,圓滿實現全年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交出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從長期大勢看當前形勢,雖然我國經濟面臨近年來少有的復雜局面,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更為嚴峻,但長期穩中向好的基本面和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展望未來,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牢牢把握穩和進的辯證統一,精準施策久久為功,從而更好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為了更好地把握宏觀大勢、做好理性應對,本期理論版約請專家對此進行理論分析,以饗讀者。
話題之一
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供給體系更加適應需求的變化
增長動力繼續向創新驅動轉換
宏觀風險出現收斂
剛剛過去的2018年是中國經濟相當不平凡的一年,突出表現在,對高質量發展路徑的追尋與探索,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加深了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律的認識,為今后更好地建立和完善政策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8年,中國經濟在邁向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諸多積極的進展。
一是供給體系更加適應需求的變化。高質量發展是充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需求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由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2018年服務業增速和占比保持良好上升勢頭,服務業增加值46957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2.2%,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11.5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6%,比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高出1.0和1.8個百分點。代表消費升級方向的旅游業和文體事業發展持續向好。2018年1-11月,規模以上休閑觀光活動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2.7%。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預計達55.4億人次,收入約5.13萬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76%和12.3%;我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預計達1.48億人次,增長13.5%;2018年1-11月,規模以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比增長10.3%。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比上年增長9.06%。
二是增長動力繼續向創新驅動轉換。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構成的新動能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9%,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7%,分別高于整個規模以上工業2.7和5.5個百分點。2018年1-11月,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0%,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9%,分別高于全部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速3.5和3.4個百分點。2018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3.9%,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5.4%,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8.7%,分別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4.9、16.4和9.7個百分點。
三是宏觀風險出現收斂。去產能推動市場加快出清。過去一年,我們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堅決淘汰無效低端產能,壓縮大量無效供給,嚴控水泥、玻璃、電解鋁等新增產能,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去產能成效明顯,重點行業去產能目標基本完成,一大批“僵尸企業”出清,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得到明顯緩解。宏觀杠桿率快速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開始趨于穩定,2018年M2增長低于名義GDP的增長,M2與GDP之比是202.9%,比上年下降3個百分點;風險最為突出的企業杠桿率開始下降。各類金融亂象得到有效治理,消除了一批系統性風險隱患。
話題之二
經濟發展面臨多重約束
在經濟領域,如何既優化結構又處置好風險
在環境領域,如何既提升環境質量又保障民生
在社會領域,如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
2018年的經濟運行也表明,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道路并不平坦。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仍面臨較多的兩難或多難問題,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也是解決長期性結構性問題與矛盾的過程。
在經濟領域,高質量發展要求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等,但受學習曲線等規律的制約,大多數產業的升級是一個長期爬坡積累的過程,需要精準把握除舊迎新的節奏和力度,否則欲速則不達,會打亂經濟正常循環。同樣,高質量發展要求盡快化解風險隱患、降低經濟的脆弱性,但處置風險可能導致潛在、隱性風險演變成現實、顯性風險,處置過程中可能衍生出更隱蔽更難監管的風險,處置不當還容易出現次生風險,都會影響經濟社會穩定性,對高質量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在環境領域,高質量發展要求大幅減少污染排放,提升環境質量,但在短期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難以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提升環境質量與短期經濟平穩運行、保障就業與民生也存在矛盾。同時,由于收入層次拉大,不同收入人群對環境和收入的需求偏好不同,使社會達成共識更加困難。
在社會領域,高質量發展要求更加均等的收入分配、更高程度的社會保障和勞動保護,以確保經濟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這意味著更大力度的再分配、更大的非生產性投入,將無可避免地提高企業經營成本、降低投資者收益,在國際上對優質企業和投資爭奪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可能會影響產業持續發展和產業發展競爭力,從而影響做大蛋糕,不利于實現公平分配。
話題之三
保持定力 精準施策
處理好發展速度與質量的關系
處理好新動能與傳統動能的關系
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
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在存在多重約束的情況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保持戰略耐心和定力,精準施策久久為功。為此,要妥善處理好幾組關系。
一是處理好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的關系。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發展質量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不顧發展質量只追求發展速度,必然導致發展不具可持續性,或因經濟結構失衡或因環境和社會代價過大而戛然而止,速度最終也會掉下來;另一方面,按照質—量變化規律,質變是建立在量變基礎上的,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要在經濟生活正常循環中才能實現,學習曲線等經濟規律也表明效率的提高、技能的提升是積累生產量的函數,因而沒有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導致的量的積累,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也難以較快實現,就業民生等問題也會凸顯。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關系的平衡點是經濟增長保持在潛在增長水平上,既不過度刺激使經濟增長超出潛在增長水平,也要采取必要的宏觀政策進行逆周期調節使經濟增長不明顯低于潛在增長水平,特別是要防止出現經濟危機打亂經濟生活的正常循環,從而為發展質量提升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二是處理好發展新動能與傳統動能升級改造的關系。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從產業層面來看是產業體系的整體性運動提升,既包括頂部的“無中生有”的全新產業的產生,也包括底部落后過時產業的退出,還有中間大量既有產業的升級改造轉型。需求的多層次性、多樣性決定了產業體系內產業的多樣性與多層次性。因而高質量發展既要重視頂部和底部產業的新舊動能轉換,也要關注中間部分傳統動能的升級改造。宏觀經濟管理中必須充分考慮新舊動能轉換的速度和節奏,既要避免舊動能退出過快、新動能不能及時接續而造成經濟失速,也要防止舊動能退出過慢、擠占新動能發展空間導致質量提升進程緩慢甚至停滯,還要積極推動傳統動能沿產業鏈價值鏈升級提升產品品質和質量,從而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發展質量持續提升。
三是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兩者相互依存并相互促進。供給是因滿足需求而存在,但也可創造新的需求,有效需求由現實的供給所決定,同時也可引導牽引未來供給的發展。高質量發展從長期看更多是屬于供給側的,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是建立以技術進步為基礎的高質量供給體系。但同時,高質量發展不能忽視需求的作用和影響。首先,高質量概念本身就是以更好滿足需求為標準的,脫離更好滿足需求對質量高低技術優劣就無法做出評判。其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只有在適宜的需求環境中才能成長提高。因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應把改善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加快科技進步、優化供給結構、提升供給效率,同時要保持總需求的穩定,防止大起大落,并不斷調整優化需求結構,推動經濟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四是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高質量發展內涵所涉及的更好滿足需求、高效率等因素以及背后的激勵機制等都需要良好的市場機制去實現。但同時政府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也很重要,這一方面是因為,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源,在創新領域會存在著市場失敗需要政府去矯正;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過程是一個取得系統最優、獲得動態比較優勢的過程,而市場的決策偏短視偏局部,需要政府在激發創新、推進重大經濟結構調整和防范系統性風險中發揮引導作用。因而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辯證法、兩點論,要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都發揮好,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發展 高質量 經濟 增長